昨天(3月15日),上海市一些市民收到“日本核污染将到上海,大家多加防范,请转发给你的亲人”的手机短信,出于对亲友健康的担心,纷纷转发。该条短信称,消息源自某境外媒体。但据了解,短信中的消息没有事实依据。
上海核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辐射环境监督站站长陆书玉表示,据几天来的连续监测,上海至今未发现辐射异常,就目前情况看,市民没有必要做任何防护。
放射物在传输中被稀释并衰减
不少市民担心,核电站泄漏出的微量放射性物质会附着在大气颗粒物中,随着空气的流动而扩散传播。对此,陆书玉解释说,放射性物质的扩散速度和方向与风速、风向直接相关。每年春夏季节,东亚地区的风向主要以西风或西北风为主,不利于核泄漏污染物向我国传输。其次,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被不断稀释,而放射性元素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衰减。比如,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
“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的经验看来,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对上海的影响微乎其微。”陆书玉告诉记者,当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最大控制区域设定为方圆6万平方公里,换算成直线距离也就是两三百公里,即这个区域内的居民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上海距离此次核泄漏发生地近2000公里,市民大可不必忧虑。更何况,切尔诺贝利事故为最高级别的7级事故,而福岛的核泄漏只被定为4级,严重程度相去甚远。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几天,日本震区以阴雨天为主,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易随着降雨而沉降到地面,这将大大稀释空气中的辐射浓度。
“惑”从不了解开始
“‘惑’是从不了解开始的。任何谣言的传播都是利用了人对某些知识不了解的心理。核辐射已经扩散的谣言就是利用了人们对核辐射的相关知识的缺乏才会流传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加民众对知识的了解和增加权威机构信息的发布才会使谣言止于智者。
日本福岛核电站因为地震造成的反应堆发生泄漏的事故,是近年来第一次核辐射和核泄漏的公共安全事件。大多数人对于核辐射和泄漏的科学原理不了解自然会产生一种担忧,张麒说,因为担忧就会产生预设,“这是很不安全的”。而此时,若有人假借权威机构的名义发布一些小道消息,很多人在收到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符合自己的预设,然后出于关心亲友的心理转发或者传播。如果每个收到的人都转发这一消息,那么在人群中造成的结果就是每个人出于从众心理又会再次转发,最终,谣言被说上多遍就成了“真理”。他认为,这样的谣言会在人群中造成消极影响,甚至使人们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记者 任荃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