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商达到3000家,社会工作者队伍达到10万人,养老服务券可以订报买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大民政”将出台多项惠民利民政策。5年内,通过政府购买3000项服务的引导,全市近万家社会组织预计将投入50亿元用于各种公益性的民生服务行动,让每个居民感受更体贴、更周到的社会服务呵护。
4月7日,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李新京发布了“十二五”期间北京民政事业的相关规划,内容涉及社区建设、社会组织服务、养老事业低保救助、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
“十二五”期间,按照“政府是主导,社会组织是主体”的资源配置思路,市民政局、市社会办等政府部门总共将拿出数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总共3000项公益性民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资金的引导“杠杆”作用,预计5年内每年可以带动各类社会组织投入10亿元资金,用于为市民提供各类公益性民生服务项目——包括法律咨询、健康服务、护老服务、心理咨询、社区矫正、残疾扶助、促进就业等众多公益领域。
李新京表示,平均下来,每年全市都可以有800万人享受到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壮大,预计到2015年,全市的社会组织将从目前的7216个增加到1.1万个,社会组织总资产将达到650亿元,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此外,全市还将有1.6万个备案的“草根”社会组织。届时,全市每1万人将拥有8个以上的社会组织,达到较发达的社会水平。
为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并还其民间本色,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将加快民间化步伐。今后,新增的社会组织中,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兼职;其他社会组织在下届换届选举中,兼职人员原则上不得当选,实现逐步退出。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资金“以一当百”
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能量有多大,积极性有多高?一个对比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政府投入1元鼓励,就能引导社会组织投入自己的150多元开展服务民生行动。
这两个对比数字,来自于2010年北京市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民生服务行动。市社团办党委书记、主任温庆云介绍,2010年市政府专门拨出资金1500万元,购买了300个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服务领域包括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妇幼保护、促进就业等十大领域。
购买项目启动后,全市社会组织服务积极性空前高涨,1846个社会组织一下子申报了2706个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尽管只有300个项目得到资助,但这些申报项目都继续开展,总共投入社会资金达22.98亿元——是政府投入资金的153倍。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民生行动中,动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会员和志愿者近50万人,惠及人群998万人次。
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表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是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通过这些对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重要的引导和激励措施,提高了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了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民生行动的积极性,对首都的社会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力。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一举四得”
市社团办主任温庆云介绍,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至少取得了四方面的收获:一是创新了财政投入体制;二是建立了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三是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规则;四是重点扶持了草根型社会组织项目。“一举四得”,形成了政府合理让渡、规范引导、扶持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新体制,并且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有效促进提升了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为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二五”惠民政策速览
继续落实“九养政策”。其中,养老服务券将扩大使用范围,在目前的购买保洁、护理、就餐、理发、陪聊等为老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购买老年生活用品、常用药品、订阅报纸等内容。通过培育专业养老护理员,实现每万名老人拥有护理员人数达到1000人。全市养老床位将达12万张,百名老人拥有床位达4张。
2011年,享受“医疗全免费”的老人,有望从100岁以上降低到95岁以上,可以由民政部门报销其在医保、社保之后的自付部分医疗费,预计政府补贴额将从目前的35万元增加到每年8000万元。受惠老人数量将从430人增加到5000多人。
2015年之前,每月领取100元高龄津贴的年龄门槛,将从目前的90周岁下调到80周岁,覆盖老人的数量从目前的2.2万人增加到35万人以上。
“十二五”期间,民政部门还会打造“一社区一品牌”的精品社区,培育10个社区志愿服务精品项目;“96156社区服务热线”10秒钟接通服务,服务商将由1000家增长为3000家,以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
社区工作队伍将进一步壮大。预计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队伍将从目前的2万多人增加至10万人,拥有国家(助理)社工师资格证书的登记注册社会工作者,将从目前的5600名增加到2万名。政府每年还会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500个社区岗位、培训2万名社区工作者,对500名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
2015年的“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将由现有的3个区扩展到全市,农民和居民享受同样的低保标准,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为保证每社区都有一个以上的应急避灾场所,政府还将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
婚姻登记处将配备社工岗位,提供家庭健康、法律咨询、婚姻家庭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建立婚姻登记与公安、法院、计生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有效预防重婚、骗婚行为。
殡葬改革将实现立体安葬、撒海等生态节地安置骨灰比例达35%以上,推进非火化区改革,力争实现全市100%火化率。建设1至2处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15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保证农村公益性骨灰安置设施能全面覆盖农村。
加强对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保护,参照优抚政策提高见义勇为人员奖励标准;建立生活困难见义勇为人员定期定量生活补助制度。继享受国航5折机票后,研究解决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等优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