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住得很安心,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茅草房漏水的问题了。”今天(4月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搬进新房2个多月的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镇卡法村黎族村民刘永青高兴地说。
在短短7个月内,在各市县、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乐东等7个市县于2010年底全部完成了茅草房改造任务,这意味着海南省从1992年开始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茅草房改造工作画上圆满句号。经过19年持续不断的努力,80余万黎族苗族同胞告别了茅草房,住进坚固明亮的砖瓦房或平顶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展开了新的篇章。
最后的13209户茅草房
经过18年的改造,截至2009年底,海南省还有乐东、东方、五指山、白沙、保亭、琼中和儋州等7个市县13209户没有完成茅草房改造。
2010年,告别最后的13209户茅草房成为海南省茅草房改造的总任务。
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在2010年5月省政府召开的全面完成茅草房改造动员会上明确表示,“我们建设的国际旅游岛,既要建成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又要建成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茅草房改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让黎族苗族同胞生活得更有尊严。”
为落实向全省人民的承诺,省政府去年与乐东等7个市县政府签订了全面完成茅草房改造的责任状,承诺一定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茅草房改造。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自筹资金能力较差的情况,省财政将茅草房改造户的建房补助从2009年每户2900元提高到2010年每户2万元。这是海南省少数民族民房改造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一年。
任务下达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省各有关市县、省直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各界纷纷行动,把完成茅草房改造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对茅草房改造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
各市县党委、政府的全力推动,确保了全省茅草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去年年底,全省茅草房基本户13209户全部竣工。
2011年1月,海南省5个检查验收组分别对乐东等7个市县茅草房改造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在开展茅草房改造工作过程中,海南省并不仅仅满足于帮助群众把房子盖起来,而是把长远眼光放在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上,把茅草房改造与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按照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茅草房村庄整村改造根据各地实际,合理安排好村内道路、排水沟、绿化带、庭院、沼气池等建设用地,为把改造村庄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加强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工作的同时,海南省也有针对性地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船型茅草屋进行有效保护,近年来已将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等村庄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对象。此外,省政府将五指山黎峒大观园列为省级重点项目,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项目集中展示,将发展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既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又将民族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与保护。
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近年来的茅草房改造,海南省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省民宗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茅草房改造工作中,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发展生产,积累资金建房的意识提高了,劳动致富的信心和能力增强了;卫生意识大为提高。原先住茅草房连地板都懒得打扫,现在住进明亮、干净的新房要脱鞋才进屋;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积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促进了民族地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记者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