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
就日本政府将福岛核事故提高到7级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日本福岛核事故被提高到最高级别意味着什么?我国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4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和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的规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定级为7级,即最高级,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7级事件为特大事故,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具有大范围健康和环境影响,要求实施所计划的长期的应对措施。
从放射性排放量看,INES规定7级事件是指“导致与放射学上相当于向大气释放超过1016贝可量级碘-131的放射性量相应的环境释放事件”。根据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估算数据,福岛核事故排放的碘-131总量为1.3×1017贝可,达到了7级事件的定级标准,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的碘-131总量为1.8×1018贝可,两者相差10倍。
从排放模式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1台核电机组在低功率临界状态下的爆炸性排放,为短时间高架排放方式;福岛核事故是3台核电机组部分核燃料熔化后通过受损的压力边界释放,其他机组由于乏燃料水池水位降低,造成部分放射性物质释放。一个月来,福岛核电厂持续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但排放位置较低,大气弥散速度较慢。
从我国环境辐射监测数据来看,以北京为例,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 5月5日至15日期间大气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浓度较高, 5月8日达到最高(碘-131浓度为290毫贝可/立方米),此后逐步减少,至6月后已经监测不到人工放射性核素。而福岛核事故后,3月30日至今,持续监测到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浓度平均值为1.7毫贝可/立方米,最高浓度(4月6日)为3.55毫贝可/立方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期间监测值的百分之一。
从气象条件看,前一段时期,福岛地区主要吹西风,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已向太平洋方向扩散,近期出现东风的概率有所增加,但核电站状态已趋于稳定,释放量有所减少,直接吹向我国的放射性物质较少。
这位负责人说,日本福岛核事故主要影响日本地区,但由于福岛核事故向海洋排放了大量放射性污水,预计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一定影响。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小,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我国影响的百分之一左右。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还将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且浓度可能有所波动,但环境辐射水平不会超出自然本底的涨落范围,无需采取防护措施。
该负责人指出,福岛核事故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应继续跟踪、监测和评估福岛核事故对我国环境及海洋生态的长期影响。

温家宝同菅直人通电话 愿与日方合作救灾和重建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同日本首相菅直人通电话。温家宝对日本遭受强烈地震和海啸灾害再次表示慰问,强调中方支持日方抗震救灾,愿同日方加强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合作。
温家宝表示,中日两国互为重要近邻,中国政府重视中日关系,愿同日方一道,根据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详细阅读
环境保护部发布4月12日全国环境辐射监测结果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4月12日,日本政府根据《国际核事件和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的规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定为7级,即最高级,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这是日本政府根据放射性释放量对福岛核事故的重新定级。
4月12日,环保部门在我国内地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市、区)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另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24个省(区、市)检测到更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铯-134。全国环境空气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详见附表。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