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最美的风景——陕西省"5·12"地震灾后重建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2日   来源:陕西日报

灾区群众的笑脸是最美的风景
——陕西省“5·12”地震灾后重建综述

    截至今年4月底,陕西省四个重灾县规划项目完工3924个,完工率95.2%;36个一般受灾县完工项目1112个,完工率97%……

    站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陕西省灾后重建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让灾区的群众充满信心,焕发出建设美丽新家园的热情。

    相比地震后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如今的受灾县,新房盖起来了,公路修起来了,学校、卫生院建起来了。行走在灾区,群众满意的笑脸就是最美的风景。

    民生为先——灾后重建第一工程

    宁强县毛坝河镇草川子村的张群英。她家位于偏僻的大巴深山,紧邻四川广元。地震中村里31户房子被震垮。正为重修房屋犯愁时,她家得到国家建房补助资金2万元,镇政府帮助协调解决贷款3万元,镇村干部把建房用的材料送到家门口,她家的新房得以重建。

    强震震垮了灾区的房屋,同时受到打击的是灾区群众生活的希望。要使他们振奋精神、重树信心,当务之急要尽快重建他们的家园。震灾刚过,省上就制定了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住房补助政策,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和建材等物质保障,严把重建质量关,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做好受灾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安置救助,保证了灾区群众安全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天。

    2008年10月28日,宁强县汉源镇亢家洞村五里坡集中安置点的37户138名受灾群众全部迁入新居,成为陕西省最早建成的集中安置点。12月底,胡总书记曾亲临视察的广坪镇金山寺村集中安置点建成,199户受灾群众在新居内过新年。

    那一年的冬天,灾区安置点里传出了欢声笑语……

    随后的房屋重建工作更是争分夺秒,加快推进。2008年底前,全省地震灾区24.12万户农村房屋维修加固全部完成;2009年9月底前,农村灾区12.1416万户倒塌和严重受损需重建房屋全部完成;2009年底,4.5182万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2010年底,城镇灾区新建房屋1.091万套全部完成,从根本上改善了灾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此后,涉及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灾后重建的九个方面的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展开。

    2009年底,宁强投资1.74亿元、建筑面积34048平方米、总床位400张的现代化县级二甲医院落成。

    宁强天津中学、天津医院和略阳天津高级中学、天津职教中心等项目,成为当地设计一流、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质量优质的标志性工程。

    宁强将划拨该县的2640万元重建基金用于改善新建学校的教学设备,“从1998年开始的普九过程中,宁强县8年间只争取到1.8亿元的教育资金,而震后重建仅天津援建的天津中学投资就达2.2亿元,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灾后重建对宁强的教育相当于过去20年来的教育投入。”宁强县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省发改委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灾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2232个项目已完工2166个,完工率97%;完成投资48.89亿元,占89%。已经建成411所学校、727个医院和乡镇卫生院、13个敬老院,去年全面启动的党政机关办公楼重建项目正在有序实施,4个重灾县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比震前提升了20年,达到全省领先。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市政等城镇设施项目完工85%,农村基础设施等农村建设项目完工99%,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完工94%。其中,规划的2个高速公路项目已经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8公里,干线公路建成184公里,农村公路建成720公里,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超过灾前水平。

    产业发展是灾区群众的希望和未来。灾区农业、工业、商贸等产业化项目完工96%,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汉钢、略钢重组项目稳步推进,灾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输血援建——重建中体现大爱

    在略阳县徐家坪村,村民指着自家崭新的二层小楼说:“天津人帮我们建的新屋,结实着嘞!”

    在建筑面积近4.3万平方米的宁强天津中学,教学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体育馆、餐饮中心一应俱全,已成为高起点、高标准的省级标准化高中。

    天津市对口援建宁强、略阳两县9大类、295个项目,已于去年4月底前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既要让灾区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让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天津对口支援宁强、略阳,帮助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的炽热真情。

    为加快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未来中长远规划要求,援建中完善了当地供排水、电力、电信、照明、垃圾点、山体护坡、沼气建设等基础设施,预留了医务室、网络等设施和接口,改善了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30座桥梁和16条道路,扩大了县城骨架,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了公共设施;新建学校、医疗卫生、广电、民政、交通项目等,有效完善了公共设施,提升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除了天津对口援建,中省帮扶单位也在灾后第一时间,将源源不断的爱和帮助送到了陕西省地震灾区。2008年6月,省委统一安排部署了“结对帮扶、传递爱心”工作,省级机关113个部门、单位与宝鸡、汉中两市113个受灾严重村结成了帮扶对子,投入帮扶资金6000余万元,帮助受灾地区修路、修大坝、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供电等设施配套问题。灾区干部群众说,灾区重建取得重大成果,其中凝结着省市帮扶部门单位的汗水和爱心。

    “四大体系”——保障救灾重建高效运行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我们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有效“法宝”。陕西省“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了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体制保障。灾害发生后,各级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协调有序推进。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后,全省各级立即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机构,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建立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机制,形成了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体系,保证了国家投资和社会捐赠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成立了津陕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天津市的对口援建工作。

    健全了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为灾后重建提供了规划保障。在《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订同时,陕西省先后编制印发了天津对口支援规划、40个县项目规划、4个重灾县实施规划、首批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省内对口支援方案,以及农村住房、学校、医疗卫生、城乡供水专项实施方案等10多个规划,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各部门和市县政府按照省政府确定的重建任务和目标要求,抓资金筹措,抓项目开工,抓建设进度,抓工程质量,抓责任落实,有效推进了规划的实施。

    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扶持政策体系,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政策保障。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陕西省结合实际,制定了财政、金融、土地等各项支持政策,特别是群众救助政策、居民房屋重建补助政策,保证了灾后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确保城乡住房重建率先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了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安全保障。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资金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工程质量是关系灾后重建成败的关键。陕西省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管措施,形成了审计、纪检、监察等相互配合,国家和省市县上下联动的监督检查体系。对重建项目按照“不留遗憾、不留隐患、不留包袱”的工作目标,实施项目质量、安全、成本、功能全方位监管,确保了重建工程安全可靠。

    三年抗争,三年努力。伤口被爱抚平,大地重焕生机。陕西省灾区,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相关链接
· 科学重建的历史进步—成都城乡统筹推进灾后重建
· 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四川灾后重建放贷超5000亿元
· 银监会:全国银行业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 俞正声指出: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精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