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在全国首创“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由一名乡镇干部担任食品安全监管专干,一名驻村干部担任联络员,村主任、村文书分别担任协管员和信息员,对农村食品安全进行严密管控,有效防范了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今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甘肃推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做出批示,要求“适时总结推广”。
我省农村食品消费量约占全省总量的60%。长期以来,由于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网络不健全,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从全省来看,工商监管力量不够的问题仍然突出,有些地方一个工商所要对应三四个乡镇,而一个工商所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省工商局食品处处长王庆邦说。
2008年,在清查三鹿奶粉过程中,兰州市榆中县探索出“一专三员”监管机制;2009年兰州市工商局在全市推广。随后,省工商局对这种模式进行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一专三员”的职责,并在全省推广。
食品安全监管专干在当地工商部门的指导下,承担本乡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联络员每季度要对负责的村开展一次食品安全检查,并向工商部门反映。协管员主要是协助工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而信息员主要负责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时了解反映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诉和市场动态。
省工商局局长张绪胜说,“一专三员”监管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和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有效延伸了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触角。推广以来,在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时反映农村消费者申诉、查处消费纠纷、查处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工商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一专三员”监管机制作为典型经验,得到了一致肯定。
5月8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的批示,今年二季度将“一专三员”监管机制在全省实现全覆盖。(记者 白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