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教育民生实事、保障困难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确保了教育事业在公平的轨迹下健康发展。
统筹推进促均衡
2010年4月,一份着眼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火热“出炉”,不仅对推进全省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也成为落实《吉林省2010-2012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基本依据。标准出台之后,省教育厅迅速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达标情况普查工作,对省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情况作出客观分析和准确评价。通过普查,各县(市、区)摸清了底数,找准了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突出工作重点、制定发展规划,使义务教育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均衡发展。
向均衡发展目标阔步迈进的过程中,吉林省更是紧紧抓住重大项目的稳步实施,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并举。已经启动的10个重大项目,包括力争从2011年到2013年,改造439所学校;从2011年起用3年时间,为全省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配齐教学仪器和设备;用5年时间,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齐图书;到2015年,构建起全省统一、各级贯通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同步互动备课、同步互动教研和同步互动教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为此,省教育厅千方百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师范院校毕业生实习支教等项计划。着力抓好农村中小学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有力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40个县(市)新增大学毕业生青年教师人数将达到1万人,他们将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后备军。
民生福祉人民分享
从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解决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到结束农村中学生在黑板上做实验的历史……几年来,人们从教育领域民生工作推进的路线中愈感振奋、愈加坚定信心。
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在吉林大地上写就——
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筹措资金58亿元,把全省中小学按照满足抗震级别的标准予以加固和重建;
累计投入资金24.2亿元,解决了省内30万中小学教师从1993年至2004年间的拖欠工资问题;投入2.8亿元,对859所乡镇中学进行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四室”的标准化改造;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截至目前,吉林省近15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4.7%。
和煦的春风里,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5项教育民生实事也已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一是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二是完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装备。三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配置。四是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安全保卫设施建设,主要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民办)校园警务室及警务室必要装备配备,解决中小学校存在的安全设施不完善、硬件建设滞后等问题。五是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011年将资助1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
让所有孩子共享一片蓝天
教育,是起跑线上的公平。为了让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孩子们能够全面接受义务教育,吉林省近年来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在责任落实上,形成政府统筹,教育、公安、工商、劳动、物价、财政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在入学渠道上,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不断扩大招生容量;在经费保障上,提高接收学校的补助标准,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目前,吉林省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93308人,中小学入学率均为100%。入公办中小学校就读,占农民工子女入学总数的98%。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制定了《吉林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已经新建、改建、扩建了10所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总面积35788平方米,购置教学康复仪器设备800台(套件),总投资5326万元。
进一步健全教育资助体系。目前,全省175所公办普通高中,已有7161名学生获得716.1万元资助。中等职业教育也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一、二年级的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获得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占在校生总数的90%。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校内借款、绿色通道等资助政策和高校专门资助机构也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全国领先。(记者 金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