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保德县义门镇袁家里村被列为整村推进重点村后,整合各类资金近1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建起日光温室大棚50座,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袁家里村的变化,是山西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4月28日,全省有6553个村尝到了“整村推进”的甜头,200多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10年来,在构建“大扶贫”的战略下,山西省走出了一条由给钱给物送拐棍,到拔穷根扶产业送技术;由单家独户“输血”扶贫,到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全盘“造血”的扶贫新路,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大发展、大跨越!据统计,10年来,山西省减少贫困人口191万人,5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271.6元增长到2010年的3125.4元。
移民扶贫是山西省扶贫开发方式的成功实践。石楼县龙交乡德义河村农民张成明,原住在70多口人的明岑村,年人均收入仅有696元。2003年移入德义河村后,栽了15亩核桃树,年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
贫困地区难脱贫,难就难在无产业支撑。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引导扶持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岚县围绕“三晋种薯第一县”的目标,建成了康农薯业有限公司马铃薯脱毒基地。去年,在该基地的带动下,全县种植马铃薯15万亩,亩均纯收入5000多元。左权县麻田顺康天然农产品公司采取公司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6个乡镇120个村的7000多农户从中受益。
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在开展整村推进、移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等五大工程的基础上,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拓宽扶贫视野,努力探索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记者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