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掠影——和谐之美的圆满表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30日   来源:铁道部网站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常以高消耗为代价。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京沪高速铁路却延续了节约型交通工具的优良传统,在起步之初便传承了和谐、节约、环保的调子,认真扮演着铁路作为国之命脉的角色。

    6月的济南已经初显火炉本色。济南西站南广场两侧的集中安置小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加紧施工,几十栋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规划图上的美景让前来围观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毕竟这里很快就会成为百姓的新家。

    回顾以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和谐是重要任务,征地拆迁则是首桩难题。

    京沪高铁连接7省市,征地拆迁面临人口稠密、涉及面广、程序复杂带来的巨大挑战,但最终却在沿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空前高涨的支持热情中顺利开展直至完美收官,原计划用6个月完成的任务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98%。

    究其原因,实现利益共享与情感共鸣是关键。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京沪高铁开启了国家决策、地方参与、集中力量建设的新模式,地方政府以土地折价入股从设想变为现实。正因对高速铁路美好愿景的期望与笃信,地方政府才对京沪高铁全力配合。

    同样,实现人民满意,也需要有效的利益导向机制。

    回想征地拆迁任务刚落实时,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省铁路办公室副主任张晓铃对征地1.3万亩、拆迁220万平方米的重任颇感头疼:南京、镇江、无锡等城市经济水平不一,遵循统一补偿价的做法难以让全省6市24县区群众全部满意。

    经过几番协调,京沪高铁征地拆迁赔付一改以往平均分配的原则,根据各市县区不同的经济水平,区别实施补偿政策,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沿线群众的认可。同时,铁路部门认真吸纳地方意见的做法,也为阳光征地、和谐拆迁打开了大门,并在日后遭遇阻碍时不遗余力地协调、善后。南京南站便是例证。

    走进如今的南京南站,每个人都会折服于 “亚洲最大火车站”的宏伟结构和华美的香槟色调。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有着数万座墓穴的黄金山公墓。为保证工程如期开工,南京市政府将迁移补偿较此前标准提高了3倍以上,对在规定期限内积极迁移者予以奖励,为其再购墓穴提供优惠,最终在4个月内完成了整体迁移。

    “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京沪高铁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社会的承诺,社会也给予其相应的回报:

    沿线市县为建设工程大开绿灯,让参建单位无偿使用乡村道路、水电就近取用、适当减免费用。

    在枣庄,当地群众 “像支援解放战争一样支持京沪高铁建设”,本着“一切为高铁服务,一切为高铁让路”的原则,在经济补偿到位之前便让施工单位进场。

    在济南,党家庄村民为施工技术人员带路坚决不收报酬: “你们是来给俺们修路的,道谢还来不及,哪能收钱呢?”

    在宿州,大庙村党支部书记卢学俭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这是我们的幸福路、发展路,倾心投入是天经地义的!”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在和谐氛围中盛大开工,很多沿线村民也加入了京沪高铁的建设大军。施工高峰时,有10万农民工奋战在京沪高铁的工地上。参建单位在保证按时发放工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为他们创造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新时期农民工的楷模巨晓林都曾到施工现场给大家上课。

    鼓了腰包、变了观念、学了技能的农民工,沿着京沪高铁走上了向技术型工人迈进的道路。

    在京沪高铁的和谐交响曲中,环境友好也是不容忽略的乐章,先进的环保理念渗透了从设计到建设、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的每个环节。

    设计阶段, “以桥代路”的决定和“去弯取直”的线路规划,让京沪高铁跨过良田,绕过古迹,使土地和城市免遭分割。参建单位在临时征用耕地时无一例外地封存了表层30厘米厚的熟土,同时备份原始地貌的图像资料,在施工结束后依照原貌进行复垦。当将信将疑的村民亲眼看到一块块土地由混凝土变回熟土,茂盛的麦苗、玉米替代了曾经的钢材砂石、机械厂房,不禁感叹:“京沪高铁果真是绿色工程!”

    黄河岸边,长江浪里,淮河水畔,阳澄湖上,凡有京沪高铁施工的地方,就有专业环保机构检测监控环境人员的身影。其中,京沪高铁在阳澄湖上完成了7次跨越,创造了修建181个墩台、1858根桩基却保持周边水质土壤 “零污染”、70多种水产品无减产的奇迹。

    此外,从覆盖站房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到地源热泵采暖技术,再到新型动车组列车的动力提供,京沪高铁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了节能减排。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为基本宗旨的 “绿色施工”,也让京沪高铁在减小生态破坏、控制噪声粉尘、避免水污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1968年到2011年,从老京沪铁路到京沪高铁,铁路的发展将继续加快沿线人员、物资、信息的流通,提供打造新城区、建设新农村的绝佳契机;其发展的形式则彰显了铁路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率的优势。

    京沪高铁已不仅仅是一条铁路,它代表了一种着眼长远的理念与坚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范,是一幅在绿色经济时代描绘大和谐的美丽画卷。(本报记者 栾丹丹 王天军)

 
 
 相关链接
· 京沪高铁第一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创多项第一
· 中国北车将承担京沪高铁“G字头”列车58%的运能
·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完成最后一次运前“全面体检”
· 京沪高铁新闻通气会在京召开 回应社会关切问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