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转方式、调结构、抓产业、建园区、上项目、惠民生,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而且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呈现逐步走高趋势。
黑龙江省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发展提速。今年是产业项目三年攻坚的头一年,全省各地更加务实抓项目、上项目,上半年,全省施工的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3567个,投资额达到893.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4.9%。其中产业项目158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971个,增长28.8%。省重点推进的445个产业项目开复工319个,完成投资226.1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71.7%和23.8%。十大重点产业投资加快,合计投资614.8亿元,其中,矿产经济产业投资达到145.4亿元,占十大重点产业投资总额的23.6%,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项目建设的拉动下,GDP稳步增长,上半年实现5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2%以上,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
二是“四个比重”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27.9亿元,同比增长40.4%,占GDP比重达到16.6%,提高近3个百分点,显现出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4%,显现出企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1.4%,提高0.2个百分点,显现出黑龙江省工业项目增加,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94.7亿元,占十大产业投资的40%,显现出黑龙江省产业科技含量提升,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31元,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917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22.5%,也说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在提高。
三是“三大需求”同步拉动。全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28.3亿元,增长29.3%;其中民间投资789.7亿元,增长30.6%,占全部产业项目投资的63.1%,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产业投资的主体力量。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46.5亿元,增长17.1%,住房、汽车等高端消费趋旺,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实现707.5亿元,增长28.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74.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4个百分点。剔除俄油增量因素,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26.1亿美元,增长17.1%。对俄贸易实现85.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9%,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3.9%,全国对俄贸易第一大省的地位得以巩固。更为可喜的是,按照“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推进思路,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全省机电出口增长40.4%;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1%,小排量汽车出口居全国首位。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落地加工步伐加快,原木进口加工率达到35%;铁矿砂进口加工率达到80%。
四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运行比较平稳,上半年实现增加值312.2亿元,同比增长5.8%。粮食种植面积2.06亿亩,比上年增加327万亩,玉米、水稻等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创历史最好水平,目前苗情长势良好。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肉、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5%和5%。第二产业持续增长,全省工业呈现发展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18.8亿元,同比增长13.6%。1-5月实现利税1008.2亿元,同比增长27.6%,并呈增速逐月加快之势。特别是地方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1-5月全省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增长33.4%和3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个和1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增加值同比增长11%以上。其中,旅游业持续兴旺,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5.7%和28.7%。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也都加快发展。
五是一些先行指标出现可喜变化。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逐月走高,同比增长8.8%,这是通过电表一度一度走出来的。建筑营业税同比增长46.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9.8个百分点。1-5月全省客运量增长6.9%,货运量增长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19.6%。公路货物运输完成运量2亿吨,增长8.3%。这些指标,真实地显现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走势,体现了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