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东、四川、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并签约了一大批经贸合作项目,开启了贵州省与两省一市交流合作的新时期。日前,贵州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按照高耗能、高污染、房地产、基础设施、电力等项目“五不纳入”,突出工业、兼顾一产和旅游、物流、金融等三产项目的要求,对签约项目逐一进行严格筛选,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和跟踪落实机制,确保项目尽早落地实施,建成投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贵州省与两省一市的合作早日结出丰硕果实。
为学习借鉴上海市、广东省和四川省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展好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推动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7月下旬,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率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东省、四川省和上海市学习考察。贵州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深入接触、反复协商的基础上,准备了一大批合作项目,在考察期间顺利签约,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成果,开启了贵州省与沪粤川两省一市交流合作的新时期。
这次赴沪粤川经贸合作集中签约的项目,涉及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凝聚了有关企业和部门的心血和汗水。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推进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签约项目中有不少是合作协议项目,没有形成正式合同;有的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真正落地实施还需要过细的前期工作;有的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和能源等方面的项目,不属于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重点;有的项目部分内容已经实施,存在重复签约现象。针对这些情况,为了使贵州省赴沪粤川招商引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沪粤川考察结束后,栗战书、赵克志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所签项目一一进行筛选把关,对成熟度不够的项目继续抓紧做好前期工作,有“水分”的坚决“挤掉”,决不允许“玩虚作假”。贵州省有关部门按照高耗能、高污染、房地产、基础设施、电力等项目“五不纳入”,突出工业、兼顾一产和旅游、物流、金融等三产项目的要求,对签约项目逐一进行严格筛选,最后保留项目70个,投资总额926.65亿元。省委、省政府要求,对筛选保留的项目,要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跟踪落实机制,加快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尽早落地实施,建成投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贵州省与沪粤川合作之花早日结出丰硕果实。
据悉,为了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学习借鉴沪粤川等兄弟省区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好做法,认真总结贵州省前一段招商引资工作的经验教训,就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方式,确保招商取得实效,明确提出以下意见: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筛选项目,凡属于“五不纳入”的项目,凡是还未形成正式合同的项目,凡是在近期内不能开工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列入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招商引资活动签约范围。把招商与选商结合起来,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项目一律不得引进。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党政领导要真抓实干,带头招商引资,并将这项工作列入考核范围。同时,招商引资工作不能片面追求数量,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切实防止和纠正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不良行为。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尽快实现从政府出面签约向企业与企业签约的转变。政府已经签约的项目,有条件的要尽快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由企业具体抓好落实。四是继续加强项目储备,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尽快拿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迎接即将举办的2011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五是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一大批贵州省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引进掌握关键技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创业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全省各市州地赴沪粤川签约项目情况:
(一)贵阳市项目11个,投资总额124亿元;
(二)遵义市项目10个,投资总额286.5亿元;
(三)六盘水市项目3个,投资总额41.8亿元;
(四)安顺市项目8个,投资总额56.5亿元;
(五)黔东南州项目8个,投资总额66亿元;
(六)黔南州项目6个,投资总额144.7亿元;
(七)黔西南州项目7个,投资总额25.05亿元;
(八)毕节地区项目8个,投资总额93.2亿元;
(九)铜仁地区项目9个,投资总额8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