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核心在农民增收。7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这是“十二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对未来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家庭和农民平均纯收入水平提出了明确目标,并就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规划出路径。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意见》,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挖潜力、拓空间、添动力?从今天起,本报开辟“万元增收惠农家”专栏,将持续报道全区各地推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新举措、新经验、新亮点。
“到2015年,全区农村具有完全劳动能力的家庭农户平均户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1万元以上,其中45%以上农户增收2万元以上;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50元,力争达8000元,排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列。”
7月初,一项关乎广西壮族自治区3000多万农民福祉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由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布后正式实施,当中敲定了未来5年全区农民的增收大计,使其成为继年初启动的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的又一着眼长远的重大惠农利民新政。
农富桂方强 奋起直追莫等闲
19.9元,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也许就是一顿洋快餐的钱。
然而,在许许多多广西农村中小学生的眼里,19.9元却可以让他们实现一个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拥有一本正版的《新华字典》。
据统计,直到2010年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4.3万人中,缺《新华字典》的学生有342.2万人,占到总数的55.7%,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
令人欣慰的是,农村中小学字典匮乏的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1月,自治区政府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为农村中小学的困难学生购买、赠送一批“爱心字典”。加上社会各界的捐赠,广西农村中小学生缺字典的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
一本“爱心字典”,照亮农村贫困孩子求知路的同时,折射出的城乡差距问题,令人深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60%,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区)。长期以来,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收入仍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显示,2005-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7、3.57、3.78、3.83、3.88、3.76倍,差距虽在连续3年拉大后于2010年有所扭转,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总量方面,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76元;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6位。
没有农民的小康,不可能有全广西的小康。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正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民生之举,是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创新之举。
西部争前列 基础扎实底气足
纵观广西壮族自治区未来5年农民增收的具体目标,如果保持“十一五”的增速,不难实现;而人均水平要力争排在西部省区前列,则显示出广西强烈的赶超意识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信心从何而来?
2011年春节前的一天,贵港市覃塘区黄鹤村村民谢土生来到镇上,除了购置年货外,还特地到花店花1100多元选购了12盆鲜花,其中一盆就500元。“家里吃穿不愁,就缺鲜花美化环境了。”谢土生说。花店老板更开心:“近来每天到我这里买花的顾客有好几十,日销鲜花100多盆。”
连城里人都未必舍得花的钱,覃塘农民为何能“一掷千金”?
答案很简单。就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覃塘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6元,增长19.8%,比全国水平高出27元;这个农业人口占95%以上的区,率先在贵港市实现“三年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民增收目标。
这一年,大多数广西农民的钱袋虽比不上覃塘农民“鼓”,但全区人均纯收入水平仍比上年增长14.1%,增加563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东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29元,位居全区各县(市、区)之首。
回顾整个“十一五”,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73%,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幅6.73个百分点,也略高于12.7%的同期全国平均增幅;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高于城镇居民。
更难得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收入增加额的一个“最多”,增幅的“三个高于”,是在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中实现的,既凸显了成绩的“含金量”,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5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增强。
“实力更强——农业经济总量实现两大突破;结构更优——粮经布局不断优化;特色更特——一大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或前列;支撑更强——农业主推技术普及率超过80%……”细数广西“十一五”农业发展的亮点,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用了10个“更”字。
张明沛认为,连续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惠农力度前所未有;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三农”重视程度、决策部署有力有效也是前所未有。这些都是广西农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信心所在。
确实,“发展速度较快、效益最好的5年”——自治区对“十一五”全区农村经济形势的总体研判,让我们对下一个5年实现农户“万元增收”目标底气更足了。
不仅如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已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GDP总量翻番和实现城镇化率50%以上的目标,工业化城镇化将进入加快推进阶段,使我们对加快农民增收有了更高期待。
今年上半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3.1%,增幅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各方显神通 合力打好“组合拳”
7月26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听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的专题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又极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文件,是高瞻远瞩、具有独到之处和战略眼光的创新之举,也是广西走出的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万元增收工程”,对如何实现增收目标列出了三大工作、三大载体和八大保障措施。由于实施时间长,方案强调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科学推进的原则。各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共同打好“组合拳”。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通过水产畜牧业获得的现金收入,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已超过四成。但是,内陆可供养殖水面利用率不到10%;海岸线沿岸有150万亩滩涂,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有1124万亩,利用率也不到10%;可利用山地、草地面积1亿多亩,利用率仍然不到10%。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梁雨祥指出,广西发展水产畜牧业,一定要科学规划,发挥好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万元增收工程”。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约3000万农业人口中,约有2000万人从事或涉及林业和林下经济。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表示,要用5年时间发展林下经济5000万亩,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惠及农民2000万人,以助推全区农户“万元增收”总体目标的实现。
“十一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收入已从单一依靠家庭经营收入,转变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共同拉动的格局。2010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下降为55.2%,比2005年降低5.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比重达37.6%,增加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