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勇]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您好!我是科技日报记者。刚才介绍今年夏季是19年来来降水最少的一次,而且8月持续南方的高温比较严重。今年夏季西南地区的干旱、高温与2007年四川和重庆的大旱有没有可类比的地方?未来的发展趋势什么样?谢谢。
[陈峪] 您指应该是2006年的川渝干旱。2006年的干旱出现在四川东部和重庆。我们做了一下统计分析,今年的高温日数少于2006年,持续时间也没有2006年那么长,高温的强度也没有今年高,今年还是比2006年的程度小。预计9月,少雨温高的态势会持续,西南地区的干旱也有可能再发展。
[新华社记者] 针对台风“南玛都”、“梅花”,气象部门采取了哪些防台措施? 是否有新的影响我国的台风生成?请介绍一下9月份的防台的形势。
[余勇]这个问题分两部分,一是台风“梅花”和“南玛都”的情况,请陈振林回答;二是关于未来的台风的形势,请王秀文回答。
[陈振林]在第9号“梅花”和11号“南玛都”生成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做了多方面规定。各地气象部门对《意见》非常重视,及时贯彻落实有关措施,这在对两个台风的防御工作中都有所体现。
“梅花”没有登陆,但各部门、各行业都高度重视并根据预警及时做好了防御措施,所以它虽然对农业生产、海上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还是影响比较轻。
对“南玛都”也是提前充分防范,及时转移受其影响的群众。还通过新的手段,如微博,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南玛都”移动速度整体很慢,实际它上带来的风雨影响很大。福建等地都及时采取措施,尽管局地发生了一些滑坡、泥石流灾害,但是避免了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综合来看,总体影响比较小。
目前采取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媒体、公众积极地参与,部门有效联动等防风减台的各项措施很好。
[王秀文]近期没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台风。谢谢。
[新京报记者]8月2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微博气象服务的通知。这是不是意味着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开一个官方微博?目前,气象微博的效果如何?我注意到有些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发布了预警信息,是不是可以多发让公众更好理解的内容?另外,是不是有可能把微博上的网民变成个体的监测站,让网民能够给气象部门反馈气象信息,形成更好的互动。
[陈振林]谢谢您的提问和建议。我注意到您穿的衣服上有一个“慢”字,我们强调的是快,迅速发布。微博是一个新兴的媒体,我们要推广,使其成为为公共气象服务的一部分,这也是履行国办33号文件的举措。目前没有要求每个地方都要建立微博,但是鼓励这样的做法。
您刚才提到的一些建议,也是在发文中强调的,增加互动性,要保证社会参与;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微博可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纽带或平台。
我们也会采纳一些建议,让微博的语言更有趣一些,更生动一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 请详细解释这次西南干旱的成因?气象部门有没有开展一些防旱抗旱的气象服务?谢谢。
[陈振林]西南干旱是高温少雨造成的干旱。干旱对当地的水利、电力、农业、生活饮水等等都造成了影响,当地的气象部门也都启动了应急响应。
[陈峪]基本上就是陈司长介绍的情况,西南地区气象干旱主要原因是高温少雨,西南地区今年降水一直偏少的。从大气环绕来说,副热带高温系统处在比较偏强的状态下,西南季风的强度比较弱,水汽输送不到旱区的位置,北方冷空气的位置比较偏北,冷暖空气的位置不是很好,造成了西南地区长时间的高温少雨。
[陈振林]首先,气象部门开展监测、预警,对未来的趋势做好预测和预报。受干旱影响的省份,根据实际旱情启动了相应的应急响应,贵州省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气象部门也是全方位监测天气的变化,并及时向政府,向各个部门,向公众,向百姓传递、发布信息。
同时,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准备,尽最大可能缓和干旱。
[人民日报记者]最近气象部门出台了三个文件,这是不是意味着防灾减灾的形式比较严峻,在防旱减灾方面出了几个问题?大运会的气象预报服务很成功,给深圳留下了哪些“遗产”?有哪些举措在大运会结束以后会继续实施,使市民继续受益。
[陈振林]雷电灾害的影响比较大,长期以来,防雷是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之一。服务对象的领域来看,这几年采取了什么措施?针对前以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小学学生防灾安全加大了举措,采取了一些措施,特别是重庆开县,加大了步伐。
各省、各地气象部门针对防雷方面为各地中小学校舍的安全加固,包括建设之前的评估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另一方面,农民的防灾减灾工作也是一个领域。我国雷灾雷击死亡,90%以上发生在农村。针对农村的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结合去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关于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行了专项投资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几年来,因雷灾死亡的数字是明显下降的。交通、民航、电力等敏感的行业容易遭受雷电的影响,长期跟电力部门有良好的合作,对雷电的监测,预警都做的比较好,包括交通运输,各个方面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部门之间的合作、联动。
气象部门将不断强化对雷电的监测预警,提升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最近还下发三个文件,进一步做好雷电风险评估、安全设施的检查和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工作。
深圳大运会在奥运、世博气象服务、广州亚运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创新,另外深圳市结合大城市的特点,在城市气象服务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城市的气象灾害具有多发性,气象灾害的链条也比较明显,深圳市气象部门根据这个特点,做好短时临近预报,为提升大城市的气象服务能力开发了一套非常好的平台。气象部门为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做了梳理,还开发了移动气象台。这些以后也会在全国进行推广。
[大众科技报记者]今年北京的降水比较多,北京市气象局报告今年的降水比去年的两倍多。其他地区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状况?
[陈振林]今年以来,北京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且分布不均。截至8月30日,北京地区降水量为531.7毫米,比去年偏多了53%,这是好事情。
6月1日到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87.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4%,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0.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6.8%。
[余勇]各位媒体朋友,提问环节告一段落。
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7月11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气象发布的工作意见》,及时发布传播了气象预报信息,共同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安全福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近期以来,相继出现了几起媒体违法传播非气象部门提供的或者事实的气象信息的事件,对公众依据气象信息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22条规定,国家对公众预报和警报实行统一的发布制度,气象台站,向社会发布预报情况,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更正,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天气警报。第25条规定,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天气警报,必须使用向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台站,并表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在此,我们诚挚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继续依法采用气象信息,并向所在的单位和媒体同事介绍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好气象信息传播工作。
我们恳请大家协助我们做好对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我们也非常乐意为大家继续依法依规发布传播信息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服务。
我借此机会,预祝各位媒体朋友,中秋快乐!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