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率先形成较为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涵促降”的科学发展新格局、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9月1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亮点内容对外发布。在三项规划的主要目标中,“率先”一词很是闪亮。
“率先形成较为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在第一个总体目标中,“率先”一词首当其冲。其他3个目标分别是国家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城市文明程度居全国前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四个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描绘出未来五年人文北京发展建设的蓝图。除了总体目标,规划提出的8个方面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中,“率先”一词再次出现,提出了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率先”同样出现在总体目标中——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围绕总体目标,规划设定了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5.5%,技术交易额超过1800亿元,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等10个具体目标,并提出要实施全面对接工程、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五大重点工程,勾勒出了“科技北京”的宏伟蓝图。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三项主要愿景和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涵促降”的科学发展新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人力等非传统资源投入,另两项分别是: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绿色城市发展新模式;打造成为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先进示范区,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是北京市“十二五”市级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18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和64个一般专项规划已基本完成,正在陆续审批,审定后将向社会发布。(记者 董长青)
相关新闻
“资源产出效率”指标首次出现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为了将发展目标具体化、直观化,规划设置了20项具体指标,首次提出了“资源产出效率”指标。
资源产出效率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等,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简言之,资源产出效率等于地区生产总值(亿元)除以资源消耗量(万吨)。该指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北京市在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末的资源产出效率,要比“十一五”末提高15%。
规划还首次提出要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包括以废旧钢铁、废旧家电、废旧电池为代表的“城市矿山”,以废旧塑料、废旧橡胶为代表的“城市油田”,以废旧纸张、废旧家具为代表的“城市森林”。北京市在规划中提出,要以废纸、废聚酯、废塑料包装物、废橡胶、废旧家电、报废汽车为重点,扶持一批技术适用、模式先进的资源再利用龙头企业和项目,拓展固体废物消纳处理空间。
“三个北京”建设规划亮点
人文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
电影院5年内超130家银幕近800块
在“十二五”末,北京市影院总量将达到130家以上,银幕接近800块。在市政府新闻办昨天举行的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在介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亮点时表示,北京市将基本实现多厅影院在城市中心城区、郊区城关地区的全面覆盖。目前北京市有影院102家。
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此北京市将在文化设施、文化院团建设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文化设施方面,要建设好、利用好、改造好、恢复好和整合好一批文化设施。比如通过重建、改造、修缮、恢复等,恢复中和戏院、吉祥戏院等一些老字号演出场所,要恢复它们的功能。博物馆总数将达到160座,年举办固定和临时展览项目超过500项,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4000万人次等。
今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艺术团队将有序竞争。该负责人表示,要支持像北京人艺、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杂技团等重点院团在艺术水准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要加强对民营艺术团体鼓励、扶持和引导,让他们健康发展,形成体制内外有序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北京市还要加快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一级馆达标率力争实现100%,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两千万册。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年放映量达到10万场以上,公益演出惠民工程周末演出场计划年实现演出1000场的目标。
在公共服务体系之外,规划还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记者 董长青)
科技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
建转化医学平台 预警诊治重大疾病
利用科技成果研发关键技术、搭建重大疾病公共服务平台……市科委有关负责人昨天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北京市提出要在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规划指出,北京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顺应广大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继续促进首都文化、科技、教育等优势资源整合,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支撑作用。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筛选并推广应用一批适用技术及产品,使科技创新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在医疗健康方面,规划指出,北京市将建立以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等为代表的资源条件支撑平台,建立转化医学平台,为重大疾病的预防、预警、诊断、治疗提供技术服务,根据疾病的特点与区域分布等因素建立研究示范网络,形成重大危险疾病科技支撑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是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规划提出要重点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中非食用物检测技术研究。试点示范并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装备和仪器,包括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现场毒物检测箱等,提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自检能力。(记者 董长青)
绿色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
餐厨垃圾“十二五”期间单独收集
“十二五”期间,餐厨垃圾将不再与其他垃圾一起装运、处理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北京市将建成一批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日,使餐厨垃圾实现单独收集。
垃圾填埋比例由80%降至30%
餐厨垃圾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成分是油脂和蛋白质,可替代玉米、鱼粉、豆粕等加工成高能蛋白优质饲料,也是制取生物柴油的适合原料。
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北京市的餐厨垃圾还没有完全实现单独收集。在“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逐步构建“2+7”回收网络,实现社区物资回收站点100%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
在垃圾的处理能力上,“十二五”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达到3万吨/日,比“十一五”末增加1.3万吨/日,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餐厨垃圾的日处理能力将从“十一五”末的600吨增加到2900吨,增加2300吨/日。在处理方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就是填埋比例将大为减少。“十一五”末,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填埋比例是1∶1∶8。而在“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优化为4∶3∶3。填埋比例将从80%下降到30%。
中心城80%小区走500米到绿地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基本建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山区,完成40万亩荒山绿化和5.5万亩废旧矿区生态恢复,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在平原,新改建12万亩通道绿化带,完善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提质增效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7%,比“十一五”末增加4个百分点;在城区,完成3万亩代征绿地绿化,打造南中轴森林公园,全面建成第一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和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新增百万平米立体绿化,实现中心城80%居住区出行500米即可到达公共绿地。
区县能耗总量将成约束性指标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降至0.582吨标煤(2005年可比价),累计下降26.59%,降幅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最低、唯一一个连续5年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级地区。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北京市提出单位GDP能耗要再降17%。对此,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坦承,北京市面临的压力很大。
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已经做了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包括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其中一项就是从今年开始,在各个区县和工业等14个重点领域开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考核,前两年作为引导性的指标,后三年作为约束性指标。在考核上,从今年开始,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年度考核30%的内容,单位GDP能耗占70%。(记者 董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