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保障房的坐第一辆车,检查水利的坐第二辆车。”
“检查项目现场的到这边,查阅项目材料的去那边。”
9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青狮潭水库灌区东干渠9+500~10+240渠段现场,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七检查组兵分两路后,再分两路,开始了在广西最后一站的检查工作。
“项目的年度实施方案批复呢,有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批复?”灌区干渠岸上,面对着几大摞灌区项目建设资料,两位检查组成员比对着检查表,一份份地翻阅核对。
“渠道内坡改造采用了什么施工工艺,使用年限可达到多久?”渠道边,另两位检查组成员在渠沿上来回查看,不时蹲下来,检查渠段内侧施工效果。
“年度实施方案批复件在这里”,“渠道节水改造后三面都是防渗砼”……灌区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赶忙找出相关文件,回答检查组的问询。
易家村的李大娘打完虫药下山路过渠边,顾不得放下挑在肩上的担子,上下打量村里出现的这些陌生人。“以前没有渠,只能靠天吃饭,不然就得踩水车,‘养女不嫁甘草村,日日夜夜车水去’。”对水渠带来的变化,李大娘一开口就停不下来,“以前只是有饭吃,后来还有水可以种些甘蔗,一亩能赚不少钱,现在大家尝到甜头了,整个村都跟着种了起来。”
水,对广西极为重要。吃饭种粮要水;种植甘蔗、果树要水;保持秀美山水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也要水。
然而,对于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甚至整个广西来说,水利形势不容乐观。“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丘陵多,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人高水低、田高水低,这里淹水那边缺。
“水利建设滞后、基础设施陈旧又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难度。把水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是摆在广西水利改革面前的一大难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温鹏从专业角度分析道。
建成于1960年的青狮潭水库灌区,1989年进行了渠道防渗改造,但经过多年运行后,原防渗砼局部出现裂缝和漏洞,严重影响渠道安全,更白白流走了不少水!这次防渗节水改造后,不仅恢复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7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65万亩,新增粮食年生产能力1651万公斤,而且还可年均节水1亿立方米,补给枯水期的漓江,确保桂林的青山绿水和旅游热线正常运营。
“中央对水利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顾越说,“广西历来重视水利建设,但是这次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监督落实上都是一次很大的推动。”
据悉,此次检查中,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精心设计,通过制定《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贯彻落实情况检查表》、《2011年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情况相关数据统计表》、《水利建设项目检查表》三种表,将检查内容量化,规范检查程序。
“这种方式避免了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主观疏漏,给检查工作上了一重‘保险’。”财政部监督检查局的黄敏捷第一次参加检查工作,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在为期5天的时间中,第七检查组统筹分工,对广西4个地级市共4个水利项目进行了深入检查。翻阅政策落实、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资料达100余份,核对7月份检查的整改问题12项,提出整改意见建议9条。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督促地方加大工作力度,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开局之年,确保这第一步能扎扎实实地迈出去。”检查临近结束,第七检查组组长刘晓滨的一句话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脑海里。(记者 王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