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叶沃翠绿滴 花红促根深—赣建设优美和谐乡村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12日 09时03分   来源:江西日报

    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头,一条以“空心村”改造为着力点,以大村庄、中心村为重点,村镇联动、整村连片和联村整片推进,建设优美和谐乡村的脉络,正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来自江西省新村办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江西省已累计拆除“空心房”90余万栋,拆迁面积达4028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强拆事件;盘活土地6.1万亩,拆旧后整治还耕1.56万亩;全省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建了新房,不少地方70%以上的农户建了新房。

    “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居优美村”——几代人的梦想,在赣鄱广袤的农村正在成为现实,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实践主体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村庄宅基地安排调整及房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村庄布局杂乱无章,先富群体在村庄四周建起新房,而村中心老屋闲置不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诱发了矛盾纠纷,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是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的前提。在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江西省开始通过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治理“空心村”,建设优美和谐乡村。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农工部部长吕滨说:“新农村建设拆旧建新,首先要着力破解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少数群众不理解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村庄整治才会有‘土壤’。”

    村民夏侯唐青一辈子生活在吉水县水南镇水北簇村,直到去年还住在土坯房中。他说:“去年底,当村里动员我拆‘空心房’时,我认为祖宗留下的老房子是基业,要保存好,不能卖也不能拆。村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不厌其烦地上门给我讲政策、算细账,做通了我的思想工作,村里100多户农户自觉拆除了‘空心房’。今年5月,全村人住进了新建的客、卧、厨、卫设施齐全的新房,连城里人都羡慕我们。”

    用心沟通、以情推动,让农民转变了观念。各地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坚决不搞“形象工程”、“负债工程”;以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来衡量新村建设的标准,成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实践主体作用的源泉。

    在丰城市,700多个路网通达、绿树成荫、环境整洁美丽的生态新农村建设点,仿佛一幅“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新画卷。丰城市委书记杨玉平告诉记者,通过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确保“一户一宅”,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治理“空心房”的积极性很高。截至目前,全市新村建设点拆除“空心房”4133幢,破旧房8625幢,规划建设新房8371幢。

    全省82273个村民理事会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出资出力,带头拆除“空心房”、危旧房、破旧房、破旧栏厕,使许多“钉子户”变成“支持户”,实现了从“要我拆”为“我要拆”的喜人转变,全省新农村建设点成为村容整洁、生态优美、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型村落。

    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多元化破解资金难题

    漫步在高安市黄沙岗镇新塘村,一幅美丽多彩的绿色庄园画卷映入眼帘:一幢幢新颖、美观、适用的新楼掩映在绿树之中,村里的文化广场充满欢歌笑语。

    这是江西省先规划后改造,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建设“实用、实效、经济、美观”的魅力村庄的一个缩影。因村制宜,从整体上科学规划村庄整治建设,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建房审批制,拆旧建新,宅基地增减挂钩,合理流转,新建房统一户型、统一外装修、统一建筑面积,成为各地的普遍实践。

    新干县以实施“百村改造”为切入点,精心规划,投入资金2亿多元,实行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拆除破旧房2万多间,新建房屋2000多幢。同时,重点突出村镇联动效应,对一批圩镇进行改造,实现了圩镇与自然村的和谐统一发展。

    兴国县将3006个自然村的规划建设与县域规划、乡镇规划衔接互补,同步实施路、水、厕、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全县的新村点打造成了生态新村、文化新村、节能新村。

    建设新农村,资金是保障。“三级共建”、“两个统筹”、“七个一点”、“六个不准”,记录了江西省建设优美和谐村庄规划从“纸上”走向实践的足音。据介绍,全省新农村建设“三级共建”的资金已由2006年的6亿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8亿元。今年,江西省统筹整合各级财政性资金20亿元,用于支持8976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

    为有效解决“空心房”改造资金不足的难题,各地坚持因村制宜,创新思路,创造了土地运作、土地置换、拆建挂钩、整体搬迁、灵活置换、拆一建一、社会资助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吉安市对百户以上的大村,重点盘活闲置土地,改造闲置住房,实行统一标准折旧、统一规划建新、统一公益建设;宜春市引导农村集体将空闲宅基地统一安排,市场化运作,通过“以地养地”的办法筹措改造资金。

    建新型社区,改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江西省积极探索镇村融合建社区、联村整片建社区,完善社区功能,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新机制;推广村点‘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农村社区’等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化农民理事会功能;组织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吕滨精炼地概括了江西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思路。

    安源区改沿袭多年的农村多点分散管理模式为集中统一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把整村推进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区域经济、特色文化相结合。目前,该区已建成的244个新农村点,分别根据城郊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地域的不同定位,打造了红色旅游型、民俗文化型、工业带动型、城镇型等新型农村社区,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块状经济特色显现。

    新建的楼房、宽阔的水泥路、甘甜的自来水、水冲式厕所……看到自己生活了50多年的村子完全变了样,新干县沂江乡曾家村村民曾发根脸上笑开了花。他说:“多年来,我们村农民年养猪1万多头,人畜混住,臭气熏天。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社区统一规划,在邻头山规划了100多亩地建猪舍,空出来的地按规划统一建了新居,实现了村美、民富、产业兴。”

    目前,全省建立了4.6万多个社会功能较齐全的农村新社区,兴建了8万多个农村社区服务场所,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农村村落分布状况,从深层次消除了城乡社会形式的差异,全省新农村建设点呈现文明、健康、和谐的新风貌。

    新型农村社区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新型产业。各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省4.6万个新村建设点中,有4万个发展了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县乡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品种、户有致富项目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全省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达10800个,参合农民140多万人,新村建设点的农民增收走在全省前列。

    叶沃翠绿滴,花红促根深。赣鄱田野上的新农村建设从破土发芽,到成长为撑起一片绿阴的大树,其进程就是建设以“五新一好”为内涵的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人们相信,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和“五新一好”整体推进过程中,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必将续写出新的篇章。(记者 宋海峰 通讯员 姜学青)

 
 
 相关链接
· 江西省领导婺源调研: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 国庆黄金周山东特色乡村游火遍齐鲁成市场大赢家
· 浙江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统筹城乡发展
· 新疆将建首批4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11月全面开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