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文化的大洗礼大检阅
——气象部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纪实
有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铭刻着气象人的信念,锻造着气象人的灵魂,铺就着气象文化事业的长远之路——那就是气象文化建设和气象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气象文化建设是一种“粘合剂”,把气象人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气象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则像一个“方向盘”,调整和指明发展方向,潜移默化地将气象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信条、行为准则……
在今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先进气象文化建设,为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秉传承、强队伍、树形象,积淀深厚的气象文化底蕴
“艰苦,是光荣!信心,是力量!” 1953年春,原军委气象局政治处组织创作了组歌《歌唱巴塘气象站》,成为新中国第一支歌颂气象工作者的歌曲,曾鼓舞无数气象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为气象事业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气象部门的文化活动主要以唱革命歌曲、看革命电影为主要内容,在重要节日举办单位内部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联欢。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气象文艺征文和小说、散文自创活动丰富了气象文化的支脉……
2002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大部分已建成文明系统的情况下,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了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的要求,并召开气象文化研讨会,对气象文化建设的内涵、气象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行业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3年4月,中国气象局印发《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这标志着气象文化从研讨阶段转入了广泛建设阶段。次年,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廉政对联、廉政书画、廉政摄影作品、优秀廉政网站等评选活动相继展开。
气象文化的精髓是气象人精神。1997年1月《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全国气象部门中开展铸造气象精神、树立气象人形象活动”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气象部门实施了《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广泛开展了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地域特色的气象文化建设。比如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气象局建局60周年的成就展、摄影展、图书出版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数十年的历练,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崇尚科学,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气象工作者优良传统与作风……
此外,气象部门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得到各级文明委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中国气象局机关连续16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标兵单位”称号,连续8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在2008年被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气象文化在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龙浩、雷雨顺、覃国振、陈素华、陈金水、董立清、崔广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浮出水面;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开放型、节约型、廉洁型机关形象日趋成型,气象部门整体素养、文明形象、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有特色、出亮点、敢创新,为“十一五”画上圆满句号
“十一五”期间是气象文化建设的高峰时期。“气象部门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部门上下内外共同建设的气象文化发展新局面。”中国气象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世英说,从广义上讲,气象文化包括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气象意识,反映气象科学、气象现象和气象人精神的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等。
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有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皆深入开展。辽宁省气象局制定思想道德教育计划,建立责任制,把工作落实到“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专门设立了党组学习室,每月挤出两天时间进行封闭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开展“民族团结—百站争优”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喜结硕果——中国气象局凝练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北京市气象局将“首都气象、首字为先”确立为首都气象人精神;安徽省气象局先后两次在全省征集“安徽气象人精神”表述活动;湖北省气象局建立起“观云测天服务社会”的气象工作理念。
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在全国气象部门大力实施;山西省气象局在全省气象部门开展气象文化长廊建设;安徽省气象局创建了安徽气象文明网和《安徽气象文化》电子期刊;湖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五满意”品牌成为全省文明行业创建品牌的经典案例。
气象人精神得以弘扬——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气象部门陆续对模范气象工作者崔广和抗震救灾模范刘胜、严兴起等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推出假拉等先进典型;陕西华山气象站于进江被推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获得提名奖;海南省气象局以驻西沙永兴岛32年的气象职工魏启强作为宣传典型。
气象宣传能力明显提升——《中国气象报》每周三刊改为周五刊,由单一的纸质媒体发展到“一报、三网”的多元格局;气象出版社共出版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各类图书400种450万册;中国气象频道顺利开播和发展。
气象科普工作稳步推进——组织了“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等大型科普活动;开展了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列车”等活动;建成了142个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天气网页面点击率每天平均达1000万人次,最高达1581万人次。
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提高气象部门的软实力
迎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需要实际行动。全面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推动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不仅要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硬实力”,而且要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今年9月,中国气象局文明办在全国气象部门开展了文化建设情况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填写调查表、个别重点访谈等形式进行。
张世英告诉记者:“目前,气象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软实力’提升的一种方式。气象出版社已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进行了转企改制;中国气象报社也将迈出转企改制的步伐,逐步转变发展方式,平稳推进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充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群众的承受程度紧密结合,做到平稳过渡、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在“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将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如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学习型部门,弘扬气象廉政文化,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丰富气象文化载体,如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为农服务等主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和手段,推出一批内涵高雅又能充分体现百花齐放,并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文明创建和文体活动,如创建文明台站标兵,推动“一流台站”建设;积极拓展气象宣传功能,如充分发挥气象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气象传媒。气象部门还将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提升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传媒能力拓展工程、科普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全面提升气象文化“软实力”。
在这些气象文化建设中 ,有一些很好的“点子”。比如,组织创作气象行业歌曲,拍摄反映气象工作者风采的电视连续剧;建设一批有气象特色的科技文化广场、长廊;建立一批示范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十二五”期间将是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气象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投身其中,接受气象文化的“大洗礼”和“大检阅”!(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