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开办畜牧兽医专业58年,发挥“三场一院”(猪场、鸡场、奶牛场、兽医院)综合功能,促进农科教结合、教学研一体,榆林农业学校创新教学模式的经验,2010年12月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上作了交流,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学校培育出的世界首个杂交荞麦品种榆荞4号,推广面积10万亩,亩产473斤,使农民增收4368万元,获得专利证书、品种认定证书和成果鉴定书。榆林农业学校涉农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做法,是陕西省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陕西省始终把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亲自安排部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全省上下“一盘棋”,形成了市长、县长、局长抓职教项目实施的良好局面,使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实践中,陕西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持续深化实施“一网两工程”、“人人技能工程”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三大工程,着力构建服务网络体系,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强力推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2003年,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能力,省教育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网两工程”:在全省加快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实施强县富民工程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全省每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各100万人次,42个主要实施县(区),共引进各类致富项目364个。“一网两工程”也受到教育部多次肯定,经验向全国推广。
近年来,“一网两工程”内涵不断丰富。一是完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体系,依托10所已建成的市级职业技术学院,吸纳各县职教中心和地方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围绕区域产业特点,组建了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提升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网络层次。二是拓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内涵,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两个工程延伸到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培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面向1016个涉农企业开展了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养殖、农畜特产深加工等农业高新技术教育培训,年培训8000人次,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开展全覆盖的职业教育培训,是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项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重大民心工程。该“工程”面向城乡所有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全口径、广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省新增劳动力“人人有技能,个个能就业”的目标,让技能不仅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他们实现就业的品牌。省财政每年安排培训资金2亿元,免费培训新成长劳动力15万人。五年来,已使用资金10亿元,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70万人。
在推进“人人技能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安康市针对劳动力转移问题,建立起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配合、生源学校引导、乡镇动员组织、职业学校实施培训的工作机制,面向进城务工农民开展务工基本常识、实用技术、法律知识、卫生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榆林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组织农村青年,免费参加转移性培训和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和离土不离乡的现代农民。宝鸡、咸阳、渭南等市将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与“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相结合,着力开展有特色的专业化人才培训。武功县职业教育中心瞄准乡土工艺,组织开展土织布、刺绣培训,形成了以该县贞元镇南可村为中心的民间手工工艺产业圈,700多户农民加入土织布、民间刺绣生产加工的队伍,户均年增收8050元,人均增收1610元。如今,土织布已成为武功的一张“名片”。今年3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两会”“看民生看发展”专栏中以《就业培训免费‘充电’,一技之长改变生活》为题对陕西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作了报道。
2010年,陕西省进一步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开始实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一是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省内有关农林类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成立了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二是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今年,在每个市分别确定了2个试点县,作为试验区的试验基地,开展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生产示范、信息服务和技术推广;三是今年创建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计划省财政投资1亿元,市、县财政配套0.5亿元,用三年时间建设30个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形成陕西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四是以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成果的推广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建设10个高职学校、20个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点。改革招生制度,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学员年龄原则上放宽到35周岁,允许通过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实施弹性学分制等教学管理模式3-5年内完成学业。目前,已有70所中职学校开设了涉农专业,涉农专业在校学生达到67203万人。
2008年,在省政府实施的“民生八大工程”中,将职业教育项目列为“民生八大工程”十大重点项目之首。省财政每年投资2.25亿元用于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实训基地、示范性中职学校、精品示范专业、师资培训等项目建设,加上地方配套资金,累计已投入12.4亿元,新建30个、加强97个县级职教中心,全省已建成综合性实训基地11个、省级专业性实训基地44个。建成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23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33所。建成精品、示范专业226个,重点建设了8个省级教师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中职骨干专业教师5700名。打造出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神木县职教中心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职业院校,培育了“杨凌农科”、“渭北技工”、“米脂家政”、“蓝田厨师”、“秦巴茶艺”等五大职业技能品牌,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项目与陕西省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确定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相衔接,省财政计划每年投入5亿元,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与产业深度对接,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农干校,采取集中办班、送教下乡、远程教育等形式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的新农村建设领头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人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年培训1.2万人。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对全省5万余名村级干部的培训。(记者 吕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