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内便可走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10分钟内就可抵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前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坐车过去两站路不过15分钟。这是来自闸北区锦灏小区居民谈如瑛的实地测算。居住在商品房小区里的她,看中的不仅仅是硬件上的便利、快捷,更看中社区生活的融入感与凝聚力。“我们小区有议事会、听证会、评议会,有什么重大事务,居民都会参与决策、表达意见。”作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党员楼组长,她还是居民区“组团式”服务的成员,“我们带路上门、有事共同搞定。”
谈如瑛看中的,也正是上海社区建设孜孜以求的目标。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适应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社区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让更多的民生服务惠及百姓,激发居民自治活力,使社区这一共同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各方联动协作 民生需求得回应
楼前绿化带里一片5平方米的公共晾晒区,让家住嘉定新成路街道迎园老四坊58号底楼的居民们,告别了“被阳光遗忘”的日子。而促成烦恼事解决的,正是街道今年推行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活动。街道干部、社区楼组长、志愿者……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成557个服务团队,许多问题在与邻里一同买菜、健身时聊出来,并在集思广益、共同协作中得以解决。
如今的上海社区,类型多样、居民多元,过去的熟人社区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闭门难入的陌生人社区,传统社区管理方式捉襟见肘。面对新情况,本市创新体制机制,适应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新要求。
近年来,一批大型居住社区在本市郊区建成,大量城市人口导入。本市探索“镇管社区”模式,在镇的行政架构下,对镇域内城市化社区实施服务和管理。顾村镇以馨佳园基地为试点,完善居委会联合服务中心管理模式的同时,加强条线协作,成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议,通过例会形式搭建联合服务中心、政府部门和属地单位间的沟通平台,避免漂亮的新居变成生活不便的“孤岛”。
把“各家事”统筹到同一平台上,通过内部流程再造,改变以往以条为主、各自为政。在位于五角场派出所内的街道“大联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接到国年路居民电话投诉邻居乱搭建后,通过对讲机将这一信息告知正在附近巡视的联勤队——由一名民警、四名城管队员和若干名社保队员组成的联动队伍。他们立即赶往现场拍照取证,城管队员对该户送上整改通知书,民警则对其乱搭建进行分析规劝,促使业主接受整改。通过联动,建立起一张竖到底、横到边的管理网络。目前,像五角场街道这样的“大联动”、“大联勤”正覆盖各个街镇,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整合政府机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本市探索推进区域化党建,完善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今年,静安寺街道运用“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平台,让有志于为社区做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出钱出力“认领”惠民项目,使100个惠民项目一一落地。
完善公共服务 百姓办事更便捷
居民结构的多元化,让社区中的人们需求变得多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本市“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完善社区公共服务。
前不久,居民盛女士来到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参加总工会职工互助医保计划的母亲报销医药费。大厅里7个综合窗口一字排开。她在一个窗口前处理完母亲的事宜后,又咨询了失业人员领取救济金的政策及最近的求职信息,进一扇门,就能办好一揽子事。
着力打造服务居民的社区中心,本市大力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目前,“三中心”已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第四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也已起步。浦东、静安、闸北等区成立社区服务行业协会,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老、家政、维修、助残、育儿等日常生活服务。在五里桥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配钥匙、修眼镜、换拉链、缝补衣服等“小修小补”摊点一字排开,另一侧还有易物、慈善帮扶、志愿者服务、法律咨询援助、代收公用事业费等延伸服务,居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各种生活服务项目。
在完善基础公共服务的同时,面对社区成员差异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增强,调动社会积极性,创造出贴合居民个性化需求的民生服务。本市通过推行社区公益创投和招投标机制,搭建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筹集运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平台,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社会公益性专业组织进入社区公益服务事业,为居民们找到了更好的服务。
临汾街道推出的健康小屋、车轮食堂、少儿驿站三个社区服务项目受到居民热捧。“车轮食堂”由老年协会承接,针对老人“就餐难”问题,为60岁以上有需求的老人上门送餐;“健康小屋”由医工协会承接,开展以养身保健、医疗互助为内容的服务;“少儿驿站”由社工站承接,利用学校的场地,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下午3点半到6点之间无人看管的后顾之忧。今年,街道又趁热打铁推出幸福帆、爱心接力等20多个社区项目。
据介绍,本市去年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金额超过1亿元,实施了200多个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受益人群达百万人次。
发动居民自治 沟通协商解难题
虹口区林云居委会推出的居民轮流值班制度,让居民一同走出家门,感受小区大家庭的温暖。一位在小区居住了5年多的居民说:“小区很大,过去从来没有走全过,参加值班后兜了一大圈,发现小区很干净、幽雅。作为小区一分子,我们有责任爱护它。”
把居民发动起来,社区才有活力。本市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梅陇三村是个老小区,道路两旁绿荫葱葱,看不到乱扔的垃圾。居委干部说,这得益于居民方翠英等10位已经退休的家庭主妇发起的“绿主妇,我当家”社区环保自治行动。在她们的努力下,垃圾、废料经过加工,变成了彩色的环保椅、手提袋。根据行动小组提出的侧石翻修和道路拓宽议题,街道经过论证,已经联系相关部门对小区道路进行了拓宽整修。
小区自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居民的民主自治权。有300多户居民的松花小区是售后公房老小区,这些年随着人力、物力成本上升,物业公司不堪重负,选择离开。偌大的小区没了保安、保洁,拾荒者堂而皇之进来。大家的小区大家管。业委会、楼组长、志愿者、党员自发组织起来“算账”,只要辟出小区空地做停车场,就能补上物业公司亏损的差价。业委会和楼组长一次次上门做每户居民工作,征询意见,又举行了多次听证会,终于得到三分之二居民签字同意,物业重新返岗。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居民自治的方式也从“网下”走到“网上”。江湾国际公寓商铺曾经开出一家湘菜馆,饭店的排油烟出口正对网民“瀚海舟”家的窗下。他在小区论坛上发帖后,网上讨论十分热烈,不少居民将相关法规挂到网上,居委干部也向有关部门反映。最终,由新江湾城街道协调工商等部门责令饭店停业。小区居民也通过这件事,学会了沟通协商、平稳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