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沈明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草海镇星光社区农民。多年前,看到城里的老人每月可领到“养老金”,沈明华只能投以羡慕的眼光。“我做梦都想,要是农民也能像城里职工一样,有养老金,那该多好!”沈明华说。
现在,梦想变成了现实。2010年,威宁成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沈明华可按月领取60元的养老金了。
“这政策好啊,就好比送给我一个养老的儿。”沈明华把养老保险金存折拿出来给记者看,他说:“这是今年5月以来的养老保险金,几个月下来,就有好几百了呢!”老人刻满深深皱纹的脸上笑容灿烂。
像沈明华一样,贵州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已超过百万。截至今年11月18日,全省新农保登记参保人数415.7万人。
新农保是国家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自2009年在贵州开展试点以来,目前,贵州已在湄潭、麻江等77个县实施,占全省88个县的87.5%,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全部纳入试点。
为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贵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抢抓机遇,精心组织,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推进。
着力制度建设,打牢制度基础。贵州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和出台了6个意见办法和经办管理规章,下发了15个考核调度、统计管理等通知规定。基本建立起政策规章、经办管理、技术保障的制度体系,确保试点有章可循,规范实施。
强化县乡平台,夯实工作基础。新农保工作的基础在县乡,各地将县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平台作为重要抓手。普遍建立了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通过调整增加编制、设立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全省共增加工作人员近4000人,县、乡两级基层经办机构得到充实。并分级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建立了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的三级培训模式,仅省级培训干部近2000人。
创新宣传方式,筑牢群众基础。省内媒体多次报道新农保试点情况,省委组织部将新农保纳入全省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内容,省文艺团体还将新农保政策制作成文艺节目,精心编排新农保宣传节目,送戏下乡,到基层演出。息烽县还编排新农保政策“三字经”、“花灯调”在村民中传唱,让农民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动心。养龙司老街村一名84岁的妇女与女儿相依为命,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一直不愿意参保,后来经过宣传发动和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的优越性,女儿最终为母亲和自己办理了参保手续,现在母亲已按月领取养老金了。
自试点启动以来,中央财政共下拨补助资金18.71亿元,省财政下拨个人缴费补助资金1.42亿元,各地及试点县对个人缴费的补助资金基本到位。试点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给予缴费补助和增加待遇水平。全省有18个县将基础养老金增加至60至105元。有的鼓励长缴多缴,威宁自治县、麻江县、凯里市等对超过15年以上缴费人员,每超过1年,增发1至3元基础养老金,湄潭县、麻江县对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农民,缴费补贴增加5至30元。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缴费、财政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农民个人自由选择缴费档次。对制度启动时已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用缴费,只要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交参保费,每月可领取最低55元的养老金。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今年7月1日起,在新农保实施的地区同步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城镇非从业居民也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其基本制度与新农保一致。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启动,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向基层的延伸,填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块“空地”。
一位基层干部说,新农保的实施对促进贵州扶贫攻坚意义重大。2009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2010年增至3472元,其中新农保试点的稳步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城乡老年居民而言,领取的这部分养老金基本用于消费性支出,将有力促进贵州扶贫开发和经济整体发展。
据测算,贵州77个试点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404万人,每年将领取基础养老金26.66亿元。6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660元的基础养老金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是农村低保线的55%,是城镇低保线的23%,对改善老年人基本生活作用十分明显。对60周岁以下年轻人而言,养老有了保障,父母有了收入,解除了后顾之忧,减轻了赡养负担。
“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过去养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这是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民自发唱出的肺腑心声。
“国家政策一天比一天好!我一定要活到一百岁呢!”大方县星宿乡63岁的胡朝举,在前不久领到60元第一笔养老金时激动地说。
目前,全省已累计支出养老金10.03亿元。2009年和2010年前两批试点县参保率达72.03%,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参保率达93.17%。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县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正在积极开展登记参保和待遇发放工作中。预计到今年年底,参保人数将突破55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