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记者已多次来到曾经受过重创的科技城——四川绵阳,并亲眼见证新城在这片土地上崛起。11月17日,响应中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记者随首都女记协新闻采访团再次来到绵阳,看看灾后重建三年来绵阳的变化。看着已经完成恢复重建的新城,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说,震后的地灾防治,国土资源部门作出了巨大贡献。
守护这座城
震后的绵阳市所辖9个县(市、区)全部成为重灾区,其中北川、安县、平武为极重灾县,江油为参照极重灾县。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绵阳市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7000多个项目要陆续开工。由于震后地质环境迅速恶化,灾害的破坏力大大增强,在较长时间内,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形势异常严峻。经专业地勘单位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应急调查、详查和复核复查,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2103处,是震前的2倍多,直接威胁群众 14万多人,威胁财产39.53亿元。
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一方平安,绵阳市国土资源系统日夜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线,守护着这座城市。
国土资源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防灾措施。通过对269处重大地质灾害和402处应急项目进行工程治理,消除了对全市群众生命财产的最大威胁。5983户受威胁群众的避让搬迁,让2万余人彻底脱离地质灾害的“魔掌”。通过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上千名群众成功避险。
坚持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宝”。绵阳在地质灾害防治上取得成功得益于此。
地震的发生造成绵阳市山区群众大量伤亡,对“群测群防”网络造成了一定破坏。重点加强基层群测群防网络的恢复完善成为防灾的关键,为此,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监测人员3884人,并把防灾责任落实到了点、落实到人。群测群防在震后数十起突发地质灾害成功避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7月17日凌晨爆发的安县插秧沟巨型泥石流,顷刻16户房屋被掩埋。由于监测人员马莉及时向安县高川乡国土资源所反映插秧沟的雨情、水情,所长马银国及时发布预警信号,高川乡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果断组织400群众撤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绵阳市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并在重要灾害点投放800套小型滑坡裂缝报警器加强监测。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结合雨情、灾情及时将预报信息下发至基层,使防灾工作做到了未雨绸缪。
治理这座城
绵阳市国土资源系统这几年充分利用地质灾害排查避险和调查评估成果,对发现的隐患险情特别是公路沿线、景区的崩塌危岩做到了及时会商,果断决策,限期排除。对威胁学校、居民聚居区、重要基础设施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国土资源系统进行了工程治理,消除险情,确保安全。
2011年8月17日凌晨,北川县陈家坝乡降雨量达到119毫米,在强降雨引发下,凌晨1点陈家坝乡老场村雷家沟发生了泥石流,体积约2万立方米,省道105线公路部分被淹埋,导致交通中断。由于治理工程以及及时转移安置人员(提前20分钟将全家院子安置点的41户141人全部撤离到安全区),未造成人员伤亡,当天北川县国土资源局与交通部门组织7台大型挖掘机械紧急清除了堆积物。
对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各级实行责任制,项目到人,确保了工程质量。目前绵阳市269处重大工程治理项目及340处应急排危都胜利完成,在2010年、2011年度各地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安县高川乡泥石流、北川陈家坝泥石流、老县城西山坡泥石流发生后,均被治理工程阻隔,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助力这座城
震后绵阳市极差的地质环境使得可供安置的地方少,不能满足灾区群众安置需要,因此,通过及时治理增加安置点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国土资源不饿美女对原有安置场所开展评估,对确保安置点的足额供应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
三年来,专业队伍先后对1100个过渡安置点及学校所等地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提出了避让或者应急除险建议和要求,为震后及时安置灾区群众提供基础资料。施工单位对671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工程治理,特别是对269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快速补充了安置点,并对城镇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震后视察北川老县城时作出的“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的指示精神,绵羊通过对北川县老县城周边魏家沟泥石流、王家岩滑坡、唐家山滑坡区等地质灾害的治理,保护了老县城地震遗址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随着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省国土资源厅已批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至唐家山堰塞湖河道两岸山体9个地质灾害点治理的立项也将进入实施阶段。
如今,绵阳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绵阳科技城,一座腾飞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