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热烈庆祝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在北海隆重举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30日 09时20分   来源:广西日报

牵手世界客属 相聚魅力北海
——热烈庆祝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在北海隆重举行
   

    第24届世客会是广西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并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精心指导筹备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就如何办好世客会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亲自指导筹备工作。郭声琨、马飚在接见嘉宾和访问台湾时拜访客属乡贤、深入客家乡村话家常,拉近了距离,沟通了感情,与客家乡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北海市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在场馆建设、嘉宾邀请、活动策划、市容整治、安全保卫和市民参与等方面,全力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第24届世客会圆满成功。

    三年跨越 跃上发展新阶

    北海是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今年自治区第10次党代会上,一组组数据让人对这座滨海客属之乡刮目相看:

    2010年,对比“十一五”第一年,5年间,北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65亿元跃升至397.6亿元,年均增长15.85%;财政收入(不含土地出让收入)从16.8亿元提高到47.1亿元,年均增长22.89%;一直是“产业短腿”的工业,产值从5年前的百亿元,实现突破达到365.9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68%……

    站在新的起点上,北海启动了城市发展的新引擎。2010年初,北海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全市生产总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翻两番超过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施该工程第一年,北海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区前列。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税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等5项指标增幅均位列全区第一。

    如今,走马珠城,电子信息、新材料、石化三大产业正向3个千亿元产业齐齐发力,北海走上了产业带动跨越发展新征程。

    千亿元产业引领 产业带动跨越发展

    产业乃兴城所系。北海人贯彻实施“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领,出台并全力争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北海抓住国家“保增长、促内需”的政策机遇,利用获得“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电子信息)”、列为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两个平台,以中石化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材料产业工艺和产品列入2011年国家鼓励类产业名录为抓手,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产业作为快速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竞争实力、推动跨越发展的重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0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2008年的76.78亿元猛增到187亿元,增长88.3%,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149亿元,产值占据广西整个行业半壁江山,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朗科科技、三诺电子、台湾光宝集团、德昌电机集团、冠捷科技、景光电子(电容知名企业)等全球著名企业扎堆北海。伴随着这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企业进驻,一项项新的“北部湾速度”不断诞生:2009年,中电北海产业园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招商、当年投产”;北海六禾科技公司的贴片项目,45天完成厂房装修,90天正式投产;北海国钰电子1月签约,2月注册公司,5月投产……电子信息产业如此,新材料、石化产业也不甘落后。总投资200多亿元的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项目群历时16年,于2010年3月实质性开工建设,今年9月试车投产成功,12月底预计转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300多亿元、年均利税约70亿元。诚德新材料项目一期已于今年3月投产,今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利税10亿元。目前,这两大项目的二、三期正紧锣密鼓推进。

    到2015年,北海的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3大产业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北海将建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西南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广西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

    繁荣文化聚合力 构筑城市发展精神支撑

    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中国近现代最早通商口岸、中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北海市在谋求和推动跨越发展中,必须注重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吸取历史文化的营养,弘扬北海先人开拓、进取、包容、诚信等精神!为城市发展提供内生力!”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在《光明日报》撰文《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提出深刻认识北海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培育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

    2009年以来,北海启动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策划摄制了《走遍中国——走进北海》七集专题片。开展万名干部群众参观北海名胜古迹、300多集历史文化电视专题片展播、20场文史专题讲座、10余场历史文化精品舞台剧展演等历史文化宣传活动月,激活了市民的“文化神经”。文化旅游建设的一城(白龙珍珠城遗址公园)、一园(汉文化公园)、一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公园)、一岛(涠洲岛西洋文化公园)等正在规划建设中。

    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北海在重新建立文化自信中增强开放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2010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功,成为广西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今年该市又联合广州、泉州、扬州、宁波、蓬莱联合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之路。今年5月,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舞剧《碧海丝路》以及北海水彩画展到马来西亚“回访”引起强烈反响。

    在精神文明方面,连续两年的道德模范评选,结合民生路网竣工等公共活动邀请道德模范剪彩等方式,使北海形成了崇德向善、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全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民生改善促和谐 凝心聚力谋发展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

    以“民生路网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民生。3年来,投资10多亿元的36条民生路网全面改造,在市容环境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大面积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与此同时,迄今为止北海在教育、医疗事业方面投资最大的惠民公益项目——北海中学异地搬迁和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开工,公共服务承载力不断提升;全市35个五保村建设任务,完工率和入住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7%,名列全区第二位,2010年受益农民达255.7万人次,人均住院补偿达1273元。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解决了部分城乡居民住房难问题。通过实施千里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9520元提高到167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180元提高到5426元。

    今年召开的北海市第十次党代会规划了未来发展目标:5年后,北海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200亿元、力争达到1300亿元,即在2012年实现三年跨越发展目标600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GDP实现6万元、力争突破7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力争达到230亿元,即在实现三年跨越发展目标100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力争达到4100亿元,也就是在实现三年跨越发展目标1000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两番。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把北海全面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

    吉祥物:阿凤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为汉族的民族图腾、吉祥物。

    “铜凤灯”在汉代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环保生活用具,她蕴含着人们对天下大安宁的的渴望,如今已成为广西北海地区文化和历史的骄傲。

    吉祥物以凤凰为原型,结合铜凤灯的造型演变成天真可爱的卡通形象,她热情奔放、挥动翅膀、载歌载舞,表达出了客家人相逢北海的喜悦心情。

    “阿凤”——客家人亲呢的称呼,她身着客家服装,以蓝色为主色调,表示北海人民以蓝天、大海般的胸怀来迎接四面八方的客家朋友。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简称“世客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它为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世客会缘于1971年在香港举办的崇正总会50周年庆典,当时由张发奎、林翼中等客属领袖共同发起,召开了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出席会议的客属社团首领和客属乡贤议定,以后每两年在世界各地相关城市举办一届。迄今世客会已在亚、美、非三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8个城市举办过23届,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举办城市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世客会简介

    客家人出自中原,历六次大迁徙,形成于两宋,播衍世界各地,全球现有1.2亿多客家人口。在离乱迁徙中碰撞融合、孕育发展的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客家人花繁五洲,枝延四海,生生不息,将中原优秀文化带向世界各地,赢得了“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赞誉。勤劳勇敢、崇文重教、团结互助、敦亲睦邻、慎终追远、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成为中华客家文化的内核。

    粤东、闽西、赣南、北部湾是中国大陆4大客家人聚居地。北部湾客家人多自明代“由闽迁廉”,开枝散叶于钦廉灵防四属,为开荒安边作出了重要贡献。

    客起中原 家安天下

    据史书记载: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合浦古时农耕不兴,粮食靠珠市商贸调剂。这种状况至元朝的史籍中也有记述,元朝在廉州设立了采珠提举司和盐政机构,也只是注重了合浦地区的采珠业和盐政税收。元末明初之后,客家人从中原辗转闽赣迁徙而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物种,改变了珠乡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南珠古郡千百年间单一的物产结构。

    客家文化 精彩纷呈

    天下客属 情系南珠故郡

    四海客家聚北海 一脉乡情系九州

    北海地处中国大陆南端、北部湾东北岸,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北海市辖一县三区,面积3337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

    北海历史悠久。公元前111年西汉设立合浦郡管辖,从那时起,北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成为中国人走向海洋、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德、法、美等8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海关、洋行、学校、医院等,它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商埠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1984年,北海被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北海自然资源丰富,有“天下第一滩”美誉的银滩,中国最美丽海岛的涠洲岛,合浦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第二大红树林连片生长区。北海历代盛产珍珠,“珠还合浦”历史典故就发生于此。北海气候宜人,空气质量始终位列全国113个重点监控城市前列。

    北海城市功能完善,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同时有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城市,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北海市的北海组团和铁山港(龙潭)组团位列其中。自2010年开始,北海全面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在重大项目建设、优势产业发展、深化开放合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等千亿元产业发展势头喜人,北海进入了产业带动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10月16日,在全世界众多客属社团和客属乡贤的大力支持下,北海市取得了2011年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承办权。北海市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高效地开展了各项筹备工作,竭力将第24届世客会办成体现滨海风情、融合南珠文化、展示古郡新风的客家恳亲盛会。

    南珠故郡 客家情缘

    历史文化名城,滨海客属之乡。北海客家南迁的时间唐宋为初发期,明代为集中期,清代为强制期。其迁移路线基本循客家中原迁徙足迹而来。即河南→山西→江西→福建→广东→廉州府(合钦灵防四属)→海南→广西。北海客家的迁徙定居地合浦郡,曾辖东起今广东的开平至新兴一带,北起今广西容县至横县一带,西起今广西防城至邕宁一带。南达今广东徐闻至阳江一带,曾一度辖今海南省全境(即儋耳、珠崖),辖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现北海客家人口总数超过60万。

    北海客家天妃崇拜的代表性建筑有涠洲岛三婆庙、合浦廉州中学内天妃庙、闸口天妃庙等,而合浦廉中的天妃庙是涠洲三婆庙的派生,和清朝“禁海”事件紧密相关,是清初“迁海”的重要见证,也是廉州庙宇中最早的“客家移民”。推而远之,北海地区的天妃崇拜最早源自客家人,这是最具特征性的。

    北海客家土围楼是客家人性格的象征,坚实、伟岸、沉稳而又宽容。一座土围楼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支、一个姓氏的摇篮,更是一个村场甚至四乡八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客家人的山塘,与客家土楼、客家祠堂一起,组成了客家文化的瑰丽景观。珠乡客家地区现存的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璋嘉隧道,是客家人一锄一铲开挖而成的。这条30公里长的排灌渠道,为客家人世世代代耕垦提供着源头活水。

    至今尚存的客家文化景观有:越王行宫(秦、汉为灵觉寺、宋为东山寺)、大廉山及灵杉传奇、太邱书院、文治书院、廉湖书院遗址、陈铭枢故居、合浦三官庙、南山学堂、石康罗公祠、闸口普云庵、闸口文昌庙、闸口仙人桥、闸口老鸦洲天妃庙、曲樟灵隐寺、曲樟三宝岩仙祠、客家土围楼群、陈家祠堂、公馆关帝庙、公馆鳌鱼寺、六甘古树、六甘对园、白沙宏德寺、白沙林翼中故居、涠洲岛、合浦图书馆旧址(北海中学内)、真如院(陈铭枢捐建的公馆中学图书馆)。

    北海客家的历史人文脉络长、影响大,区域广阔。这里的客家名人有宋朝宋高宗皇帝为之赐“名著南天”的张夔,武科及第状元杨友,明代为民请命的李逊,不持一珠的张岳,护境殉国的罗绅父子,麦粥太守贺邦泰,爱民如子的游日章,清代爱民兴学的施世骥,以及现代的陈铭枢将军等等。秉承中原客家人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北海客家的兴学重教风尚在广西北部湾地区独著风骚,成为北海客家历史文化沉淀积累中最有凝聚力的元素。文治书院、廉湖书院、太邱书院并称珠乡客家三大书院,激励和成就了后来的兴学重教群体。

 
 
 相关链接
· 广西16部门在北海附近海域开展联合海上搜救演练
· 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飞行队成功救助5名渔民
· 海洋局北海分局应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纪实
· 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发布风暴潮黄色海浪橙色警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