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广东省:伶仃洋上建设“世界第一桥”港珠澳大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30日 09时33分   来源:南方日报

伶仃洋上建设“世界第一桥”港珠澳大桥
     珠三角西岸转型升级“天堑变通途”
     

    在建“世界第一桥”——用钢量相当于11个鸟巢

    近日记者实地采访获知,作为整体大桥的“起步工程”,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进展过半”。目前岛屿轮廓已现,密密麻麻的四脚空心方块整齐地摆放在护岸边上,而在岛屿的中间区域,工程机械、运输车辆、起重设备等则忙成一片。岛的北部海域,一艘巨大的制沙船源源不断地通过管道向岛上提供沙石材料。

    22.84公里为海上架桥

    据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贺捷介绍,要在海上建造一个人工岛,原理就好比制造一只杯子,只有先造好杯子的“壁边”,里边才能装东西,建造岛屿也是一样。贺捷说,别小看这些密密麻麻的四脚空心方块,每一块就重达3吨,它们的空心设计是用来“消浪”的,整个岛屿单四脚空心方块消耗量就达上万个。

    在大桥的工程建设中,海中桥隧主体工程是最为核心的关键工程。近50公里的桥身,其中有22.84公里为海上架桥,但在靠近香港侧有6.76公里的工程则需要“钻入”海底隧道,再从海底隧道“钻出”海面进入陆地联接香港国际机场,而“钻入、钻出”部分则需要通过东、西两座长为625米的人工岛进行桥隧衔接。广东海事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样的设计兼顾了船舶通航与香港机场飞行高度的多重要求。”

    从珠澳口岸人工岛驾船朝东而行,约20公里后,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西隧道人工岛的建造“结构图”活脱脱地呈现在记者眼前。只见一排排直径达几十米的钢圆筒,围护结构呈现为反“6”字形,像一只巨大的“锁”摆放在伶仃洋上。

    据中交有限公司联合体一位不愿具名负责人介绍,单个圆筒直径都在20米以上,高40余米,重达400吨至500吨,“相当于一幢15层楼高的小房子”,单是建造西人工岛需要61个这样“巨无霸式”的钢圆筒,而东人工岛也有差不多的规模。

    用钢量破了“世界纪录”

    据了解,这座迄今在建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在用钢量方面也破了“世界纪录”:有关报告估算用钢量达123.35万吨,比杭州湾大桥多了一半,相当于再造11个鸟巢国家体育馆。

    在距离岛隧工程南部15公里左右的牛头岛上,承建方中交四航局开始着手预制沉管的干坞建设。在牛头岛北部区域的一座小山,几乎被开挖出一半,一个长宽均达300米左右、深达几十米的大坑“初现雏形”,数米的隔墙之外则是碧蓝的大海,未来将隔墙挖断即可将沉管运至岛隧工程处。

    中交四航局一位在牛头岛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且不说长达6公里长的沉管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单是建造这180米长的沉管就大有学问。建设方先要在固定台座上浇筑出22.5米长的小节段,经过20余小时的养护后向前顶推,空出台座继续浇筑等长的小节段,直至第8个节段整体完成,这样8个节段连接形成180米长的“巨型沉管”。

    国内著名桥梁设计专家,港珠澳大桥设计总负责人孟凡超用形象的比喻解释道:“每一节180米长的沉管排水量约为8万吨,沉放时就相当于把30多个没有动力的航空母舰拖运到指定位置,而且位置的距离误差控制在厘米级,难度可想而知。”

    纵深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使港澳之间出现了“第一条陆路快速通道”

    港珠澳三地融入“半小时经济圈”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澳门与广东之间的运输通道、特别是香港与珠三角东岸地区的陆路通道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却一直相对滞后。

    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与香港之间的陆路需绕行虎门大桥,水路交通受天气影响较大且运行时间较长。由于珠江西岸与香港及东岸地区的交通联系不便,“导致珠江西岸经济发展滞后于东岸”。

    如今,随着珠海、江门等地的“发力”,珠江西岸开始走出一条迅速崛起的道路。数年前,珠海在出台“关于促进航空产业发展的意见”后,中航通飞、美国西锐公司FBO基地、亚飞太平洋公司、希科公司等纷纷落户珠海航空园。除了航空产业,珠海还在先进制造业、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江门也以LED、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成为广东转型升级突起的“异军”。预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后,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成为江门的先导和支柱产业。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上述负责人表示,香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商业、贸易和航运中心,对周边地区发挥重要的辐射和聚集作用,澳门以旅游和金融保险为支柱产业,而珠三角西岸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迅速崛起。因此,“尽快构建港珠澳交通大通道,充分挖掘珠江西岸发展潜力,便捷港澳及珠江两岸之间的交通联系,已成为三地共同的愿望”。

    据了解,首次酝酿兴建港珠澳大桥的构想可以追溯到28年前。1983年,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首次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澳门、珠海的“伶仃洋大桥”构想,尽管名字后来历经伶仃洋大桥——粤港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变迁,但2009年12月,大桥第一块基石的“落定”还是让往来粤港澳之间的客商心里有了期待。

    大桥建成后,珠海至香港的车程将由目前的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港澳车程将由目前的3小时缩短至20分钟。澳门经济学会会长刘本立表示,对于澳门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使港澳之间出现了“第一条陆路快速通道”,这比以往的两地陆路交通减少2/3的交通成本,意味着澳门进入整个港珠澳的“半小时经济圈”。

    而对于珠江两岸来说,港珠澳大桥将架起珠江两岸的沟通“纽带”,东岸与西岸间的产业互动将更加频繁,人流、物流、资金流等产业要素将依托“天堑变通途”的改观在三地间更加密集地流动,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因伶仃洋上“世界第一桥”而加速。

    项目档案

    港珠澳大桥,这个横跨粤港澳三地、落成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49.968公里,总投资达426亿元,比目前世界最长纪录保持者——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还长近14公里。

    大桥东岸的登陆点位于香港大屿山机场西南的石散石湾,西岸珠海登陆点位于拱北,澳门登陆点为明珠,最后形成“Y”字形的桥梁骨架连接三地。大桥计划2016年底同步建成通车。

 
 
 相关链接
·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人工岛围护钢圆筒工程完工交付
·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人工岛围护钢圆筒工程完工
· 交通运输部:港珠澳大桥止水带研发填补国内空白
· 港珠澳大桥海中人工岛主体结构11日上午宣告形成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