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会议“中国角”举办应对气候变化高峰论坛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并致辞
当地时间2011年12月7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中国角”召开应对气候变化高峰论坛,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格拉瓦蒂、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休恩、意大利环境、领土和海洋部长克里尼以及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等出席会议。解振华副主任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创绿色低碳未来》的致辞。
解振华副主任在致辞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英国出台了《创建低碳计划——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路线图》和《低碳转换计划》,欧盟发布了《2050低碳经济路线图》,世行等金融机构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其主流业务。中国也将节能减排和实现低碳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制定颁布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确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2015年较2010年下降17%等新的约束性指标,以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资源产出率等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将通过目标责任制等行政措施,综合运用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激励性经济政策,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上述目标。
解振华表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也在气候变化领域储备了大量知识和技术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拥有相当规模的赠贷款资金来源,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规划、设计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期待与各国和主要国际机构共同努力,积极采取国内减缓与适应措施,也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支持。中方期待德班会议能继续坚持《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和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统筹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世行常务副行长英格拉瓦蒂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导者,展示了清洁发展的成功典范,世行非常高兴与中国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在农业、交通、工业以及低碳融资方面的合作。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休恩介绍了英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新进展,表示英国致力于探索兼顾绿色、减排和创造就业的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模式,愿与其他国家分享相关政策经验。意大利环境、领土和海洋部部长克里尼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也投入大量资源。中意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期待未来能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表示,中国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取得的成效以及有关国际谈判的基本立场,认为发达国家不应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上为推脱责任寻找各种借口。
此次高峰论坛是德班会议“中国角边会”系列活动之一,共有来自各国和国际机构参会代表约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表现获得德班气候大会与会代表积极评价
新华社南非德班12月7日电(记者于大波 陈勇 邵海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进入尾声,与会各方正加紧磋商,力图缩小分歧。中国为促使大会取得成果,表现出极大诚意,既坚持原则,努力维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获得许多与会代表的积极评价。
5日,在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中国愿意有条件接受2020年后的量化减排协议。他强调,发达国家必须签署《京都议定书》(下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监督和执行机制;落实适应、技术转让、森林、透明度、能力建设等共识;加快对各国兑现承诺、落实行动情况的评估;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的原则,确保环境的整体性。 >>>详细阅读
中国代表团透露"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和主要措施
新华社南非德班12月6日电(记者 陈勇 于大波 邵海军)参加德班气候大会的中国代表团6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了中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主要措施。代表团官员表示,中国政府决心在5年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使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17%。
代表团官员说,中国政府“十二五期间”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提高到47%和8%左右;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到2015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努力增加碳汇,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