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吉林市文化产业却持续升温:刚刚完成了140亿元的2011年度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指标,又把2012年度超过300亿元的投资盘子端了出来。再回头看看,该市的“歌舞现象”、“电视剧现象”和“期刊现象”声名远播,浓香四溢,成为专家们竞相解读的“国字号”文化品牌……
一个地处内陆的三线城市,缘何取得如此不俗的业绩?
大视角,时空延展定格局
吉林市发展文化产业,源自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灵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着“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为了发展城市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在大做山水文章的同时,也在全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他们通过给松花江加“盖”、建设人民广场等市政项目,把文化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举办“雾凇冰雪节”、“松花江之夏”等活动,把文化与度假旅游结合起来;通过让市歌舞团走入央视春晚、巡演大江南北,把文化与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甚至扩大招商引资结合起来;通过培植重点文化企业,把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一项项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举措,使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壮大中得以聚合、放大和熠熠生辉。也正是有了这种“大文化”理念指导下的深远布局和嵌入式整体推动,才使得吉林市文化产业渐起渐亮,异军突起,为夺得全国“魅力城市”这块金字招牌立下大功。
近年来,吉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愈加清晰。2010年5月,该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文化产业与经济总体运行、城市发展建设以及文化惠民政策协调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3条主线,全面挖掘文化资源;通过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倾力打造文化产业这一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其增加值占到全市GDP比重的6%以上。
高格调,精品催生名品牌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与省同名的城市,过去吉林市真的很“没名”——有些到吉林市来的外地客人,稀里糊涂地坐车跑到了长春。自从有了吉林市歌舞团连续14年亮相央视春节晚会,有了《情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和《俄罗斯姑娘在小城》等23部电视剧在央视及各大卫视热播,有了发行量曾经突破百万份的期刊杂志《演讲与口才》,才给江城贴上了醒目的标签。而这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背后,是江城文化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及由这种精神所创造出来的叫响全国的精品!
当全国各地二三线城市的文艺团体,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而纷纷陷入困境的时候,吉林市歌舞团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磨”精品、创效益,实现了由“事业”到市场的华丽转身。如今,该团不仅成了国家级大型演出的常客,还推出原创歌舞剧《长白春晓》和《青花瓷》。从2009年至今,两剧已在全国巡回演出近千场。通过歌舞团的示范作用,吉林市的戏曲剧团、话剧团等文化单位,也都主动闯市场,以高质量的作品求生存、谋发展。
吉林市电视台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创作宗旨,找准弘扬主旋律、关注现实生活和服务广大群众的契合点,在全国影视产业平台上优化生产要素,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其中,多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等国家级奖项,这在全国地市级电视台中实属罕见。
《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等期刊杂志,因其具有市场定位准、专业化程度高、可读性强等优势,在全国数千种期刊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名牌期刊行列。其中,《演讲与口才》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期刊协会分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并荣获全国期刊类最高奖项——“国家期刊奖”。由此,该市新闻出版业在“龙头”的带动下,开始扬帆起航。
巧运作,多元投资兴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需要资源和市场,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这方面,吉林市遵循文化与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大账小账算得一清二楚。
每年旅游旺季举办的“松花江之夏”、“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黑龙江民族乐团等多家全国知名艺术团体和石叔诚、梅葆久等著名艺术家,相继来此登台献艺,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这笔公共文化产品的费用,由政府和有宣传自身形象意愿的企业共同买单;而市里所得到的经济回报是:活动周期间,外地游客激增,宾馆、酒店、旅游景点和土特产商店天天爆满。
对于经营性文化项目,该市不断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多元投资,实施政策扶持,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市演讲与口才杂志社、市电视台所属的电视剧制作有限公司、市乌喇演艺公司等一大批文化骨干企业,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此外,该市还重点培育了以市歌舞团、刘老根大舞台为龙头的演艺娱乐业,以松花江浪木根雕、吉林刀画为代表的艺术品经营业,以松花江彩灯文化节、雾凇冰雪节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动漫制作和CMMB手持电视为骨干的新兴数字文化业。各种文化产业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江城大地上发芽吐绿,争奇斗艳。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吉林市文化及相关企业已达1349户,预计实现产值215.2亿元,同比增长47.26%。其中,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旅游人数预计接近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3成。(记者毛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