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渤海湾畔,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但在滨海新区的各个建设工地上,却是一如往日的繁忙火热景象:数十台塔吊长臂高扬,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凭借攻坚勇气和决胜气势,滨海新区这艘巨轮正乘风破浪,扬帆奋进。
仅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4415.16亿元,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405.3亿元,增长30.6%;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新批项目各项指标全面增长……一连串量化的数字指标,为这一年滨海新区持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事实的力证。
“天津滨海新区已进入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要大胆探索、积极作为,按照国家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要求,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使滨海新区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今年“五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对滨海新区提出了重要要求。这既是为新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滨海建设者们今后更加努力、拼搏奋斗的强大动力。
使命如山,重任在肩。这一年,在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涌动着开发开放的磅礴大潮,上演着科学发展的生动故事。
“十大战役”深入展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2月9日,中心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施工现场,鞭炮齐鸣,彩旗招展,铁狮门(美国)金融广场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成为滨海新区的地标性建筑。
“这里的规划蓝图体现了世界级水平,我们对在滨海新区发展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寒风中,美国铁狮门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冯凯希女士语音铿锵。作为滨海新区“十大战役”重要组成部分的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的“9+3”项目楼宇群在一年间迅速崛起,已经初具规模。这里,正向着世界级金融区加快迈进。
“十大战役”,十大战场,机器轰鸣如同嘹亮的战歌,车轮滚滚恰似弥漫的硝烟。历经两年多,各个战役连战连捷,气势如虹。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新区的各个战场更是狂飙突进,势如破竹。
坚持科学的策略方法,充分发挥“启动器”的吸附作用。“十大战役”全面推进,新区从重点开发转入全面建设阶段,形成了启动一片、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良好局面。南港区域围海造陆和土地整理加速推进,在谈项目规模超过2000亿元。临港经济区华锐风电等18个项目开工,中粮等13个项目竣工。新区核心区社区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心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超过400家,于家堡“9+3”项目8栋楼宇主体施工。
中新天津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初具规模,国家动漫园开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竣工投运。东疆保税港区物流加工区二期标准仓库、厂房项目竣工。滨海旅游区世博天津馆对外开放。北塘经济区60家企业集体签约入驻。西部区域生活配套区建设加快。中心渔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力支撑。今年以来,新区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更加突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取得成效。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了20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75家。航运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60多个总部经济项目落户。
正如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所说,“如今,新区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十大改革”全面推进
6月1日,天津大礼堂,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工作推动会隆重召开,标志着新区新一轮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拉开大幕。
“衡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好与坏、快与慢,不仅要看‘显性’的经济指标,更要看‘隐性’的各项改革、试验进展。”在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看来,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在肩负经济带动作用的同时,通过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为全国改革开放创造更多经验和做法,同样非常重要。
改革需要大刀阔斧,改革更需平稳有序。在基本完成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后,本着科学发展的思路,本市迅速启动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在深入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新区制定了《2011年滨海新区“十大改革”重点项目安排意见》,对每一项改革任务进行细化,组织实施10个领域26项重点项目,确定了21个牵头部门、36个支持配合部门和单位,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对于滨海新区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周立群认为,东疆保税港区今后将挑起滨海新区开放和国际化的重担,中国的金融资本将在这里与国外企业形成有效的合作与竞争,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管理创新,今年全面推进的“十大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新区已先后出台实施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创新、民政事业改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东疆保税港区综合配套改革、于家堡金融创新和招商政策体系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创新等16个专项的实施方案。
建设宜居生态新城 优化综合配套环境
两座桥塔,恰似两只坚强的臂膀,将整座大桥高高擎起,犹如一道蜿蜒在海河出海口上的美丽彩虹。11月30日,随着新海河大桥正式竣工通车,连接滨海新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海滨大道全线贯通,真正实现了驾车一小时贯穿滨海新区。
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宜居生态新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确定的功能定位的重要目标。为此,新区今年继续优化综合配套环境,不断增强城区载体功能,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改善民计民生,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今年,新区投资330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在滨海新区基本成型。临港5万吨级、南港5千吨级航道投入使用,海滨大道、津港高速一期全线贯通,“1环11射”高速路网基本成型;津滨高速拓宽工程建成通车,实现了双城半小时通达;中央大道北段、西中环一期、港塘路拓宽等道路通车,区内“5横5纵”城市路网发挥作用。
调节室温、照明、开关电视……居民只要轻点掌上电脑上的按钮,便能轻松实现。9月19日,作为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今年,新区市政设施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启动了北疆电厂二期工程,建成了汉沽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改造了8座大型输变电站,汉沽水厂扩建一期工程也开工建设。
“滨海新区要实现经济与社会,两翼齐飞。”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说,“我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
一年来,新区以改善民计民生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群众居住、出行和生活条件,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投资2.6亿元继续加强公交系统建设,新开和提升公交线路13条,新增运营里程220公里。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蓝白领公寓等22个项目共计30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93亿元,惠及中低收入群体和产业工人4.1万户。(记者 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