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蓬勃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农村“四个一批”(一批十星级文明农户、一批文明示范村、一批文明集市和一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广泛开展……近年来,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各项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推进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托重要节点、民生热点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党旗飘扬·希望河北”群众性歌咏活动、红色歌曲红色经典群众演唱诵读活动———虽然时间过去了几个月,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盛况,仍然让人记忆犹新,焕发出高涨的爱党爱国激情,转化为发展建设家乡的持久动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托重要节点、民生热点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是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条基本遵循。近年来,河北省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入,有特色有影响的创建活动层出不穷,群众的参与度、美誉度日益增强。
农村始终是河北省工作的大头。着眼于科学发展大局,河北省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顺民意,才能聚民力。结合农民群众所需所盼,河北省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以农村“四个一批”创建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出一批十星级文明农户、一批文明示范村、一批文明集市和一批农村文化广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勃勃生机。据介绍,去年和今年,河北省共确定了800个“四个一批”省级示范点进行重点创建。各地还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一批市、县级“四个一批”创建示范点。曲周县342个行政村村村建有物业管理服务站,井陉县建成了200多个各具特色的农村公园,秦皇岛市北戴河村80%多的家庭成为十星级文明农户……目前,全省已有55%的行政村进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先进行列,河北省建起了1.8万多个村民中心和1.9万多个文化广场,农村的环境面貌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日渐深入的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也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添了源源动力。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各市坚持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民生关怀始终贯穿创建全过程;为全面推进文明行业创建,促进窗口行业服务水平提升,河北省积极引导各行业深化文明服务示范创建、在各企业开展文明诚信经营创建等活动。通过大力开展市民素质大提高、城镇文明上台阶、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等主题活动,重点解决城市公共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广大市民的公共道德水平,创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风气良好的城市环境。
在创建中提高,在创建中受益。通过创建活动,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享受到了文明和谐带来的幸福感,也更积极地投入到创建活动中。在城市,“共创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已成为强音;在农村,文明节俭、助人为乐、孝老敬亲的氛围越来越浓,科技致富大赛、农民歌手大赛、趣味体育大赛、家庭才艺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面向基层,发动群众、吸引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10月19日,邯郸市首届农民模特大赛在成安县道东堡村举行。伴随着节奏欢快的音乐,11支各具特色的农民模特队依次登台亮相。他们精彩的表演,不时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为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近年来,邯郸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赛、展示为载体,精心策划组织了农民歌手大赛、农民太极拳大赛、农民手工艺品展、农民小品曲艺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一场场以农民群众为主角的文化活动,全市乡村处处涌动着文化潮。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群众,源泉是群众,根基是群众,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基于此,近年来,河北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心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创建活动平台。
配合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河北省自2007年起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2008年,又积极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培树百姓身边看得见、学得来的榜样。群众评,评群众。评选活动自身的贴近性、亲民性,使得各地群众纷纷响应。5年来,全省仅参加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群众就达近2000万人次。伴随着群众的广泛参与,一个个根植于民间、彰显时代精神、默默散发光辉的道德榜样被陆续挖掘出来,全省评选出的各级道德模范达6606人。其中,有6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23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前列。截至今年8月份,河北省已有27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位居全国第二。
各地还深入挖掘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深度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在城市,通过积极引导市民参与修订市民文明公约,聘请热心市民组成文明寻访团,组织开展“我和城市一起变、城市变美我文明”市民大讨论,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等,不断增强市民自我教育、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在农村,不断建立完善红白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广泛开展科技致富大赛、农民歌手大赛、趣味体育大赛、家庭才艺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星级文明户创建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有力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激活创建主体,带来的是创建活动的硕果盈枝。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2009年,河北省880多万人参与了“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位居全国第四;2010年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网上推荐活动,河北省共有64万人参与网上投票、5人入选,投票人数和入选人数分列全国第一、二位;在“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中,河北省签名人数23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创新载体、拓展阵地、强化机制,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水平
9月30日上午,河北省“百场儿童剧进校园”巡回演出来到了滦平县张百湾中学,校园里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该校初二学生王丽丽说,自己还从没有看过儿童剧演出,“昨天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激动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河北省城镇未成年人中,有95%的人没有看过儿童剧,偏远和贫困地区看过儿童剧的未成年人更是寥寥无几。为此,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化厅联合主办了“百场儿童剧进校园”活动,通过送优秀儿童剧下基层、进校园,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与儿童剧亲密接触,在观赏儿童剧中愉悦身心、开启心智。截至目前,共有包括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内的近15万人观看了演出,其中农村、山区、留守儿童及特殊儿童占60%。
这是河北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创新,只有敢于突破常规,才能赋予创建活动强大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河北省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创建活动载体,拓展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有力促进了公民道德水平提高。
为营造崇尚、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浓厚氛围,河北省创排了一批道德模范故事汇精品节目,组织了“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还开展了关爱好人、传递美德的“红盒子”行动。为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一些市、县运用微博、QQ、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为让我国法定传统节日真正过起来、旺起来,各地纷纷创新“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元宵节的网上猜灯谜闹元宵活动、清明节的“追忆革命历史倡导文明新风”活动、七夕节的“百家饭店情侣宴、百家花店百合花”展示推介活动等,让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许多农村还运用文化石、文化墙、文化橱窗、雕塑建筑等载体,传播党的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播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全民素质提高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为此,石家庄市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把志愿服务由阶段性推向经常化;沧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40多个省市级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成立了“沧州好人后援会”,对需要帮助的先进典型给予物质、精神和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青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等90多个指导性文件和实施细则,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去……
凝聚文明力量,共建和谐家园。人们欣喜地看到,各具特色、务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日益鼓舞着群众、温暖着社会,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着澎湃动力。(记者 叶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