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对青海省来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环境逐步趋紧;
这一年,面对不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青海省在把握发展趋势、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真抓实干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也积累了成功经验;
这一年,青海省着力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取得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回落、结构调整深化、民生不断改善的显著成绩。在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或最高的同时,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亮点。
亮点:总财力迈上大台阶——信贷增量不低于上年、增幅在全国的位次不后移——“工业十条”
事实:一年来,青海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抓自有收入与争取中央支持并行,坚持扩大收入总量与优化支出结构并重,总财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对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合力推动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全面推动地方金融和非银行金融业加快发展。实现了信贷增量不低于上年、增幅在全国的位次不后移的目标。青海银行再次增资扩股,西宁农商行挂牌开业,中小板上市和保险直投实现零突破,产业基金顺利运营,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人寿等一批金融机构在青落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青海省工业运行10月份出现拐点、增速下滑的新情况,省委省政府准确判断,果断出手,统筹处理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谋长远、给帮扶与练内功的关系,综合采取十项对策,一次性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撬动银行、企业增加投入,在帮助企业战胜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克服困难的信心,也把握了促进发展的主动权。
亮点: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增投资促消费的住房建设——旅游“倍增计划”
事实:一年来,在青海省各地,建设现场上热火朝天。共和至茶卡、大柴旦至察尔汗等7条公路基本建成,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加快推进,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开工建设。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建成投入试运行。电源、水利、地勘和服务业投资实现翻番增长,民间投资增长,出现了一大批亿元以上的开工项目。投资结构全面优化,必将大大增强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住房建设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在全面落实去年出台的促进消费升级政策措施基础上,今年青海省又大规模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同时实施草原新帐篷行动。启动“旅游倍增计划”,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两位数增长。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亮点:十大特色产业——双百行动——光伏发电规模世界之最——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调规通过
事实: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提升产业水平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按照三次产业分别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规划部署, 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工业领域,全面实施“双百"行动,开工建设了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格尔木两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660MN多功能锻压机、万吨枸杞深加工、50万平米地毯纺织等一批有利于调结构的重点工业项目。西宁特钢200万吨改造升级工程如期建成,锂镁材料和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光伏电站将形成1000兆瓦的并网发电规模,成为世界之最。西宁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大工业园区呈现“一个优化提升、两个快速启动”的势头,正朝着集群化、规模化和循环经济的方向推进。
同时,湟水北干一期工程全线开工,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全面推进。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超八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标准化农贸综合市场在西宁投入运营,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为代表的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开始向农村牧区延伸。
并且,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全社会节能行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百万亩造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年度任务。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规划调整获得国评委的审查通过。湟水河流域334个排污口综合治理扎实推进,3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明显。
亮点:临时价格干预一揽子计划--遏制物价上涨取得明显成效
事实:今年,通过实施支持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投放平价粮油、增加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启动临时价格干预等一揽子计划,从今年6月起改变了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的状况。到了下半年,省委省政府更是抓住翘尾因素逐步减少的有利时机,科学安排物价调控的目标进度,做好重要商品储备,加强市场监管,遏制流通环节不合理涨价因素,物价调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亮点:"两基"通过国检--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民生货币化改革
事实:以"十大民生工程"为主,青海省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已占财政总支出的3/4。
一年中,总投资75亿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立三江源地区"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实行免费教育。一批县乡医院、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在去年实现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大力扩面。同时,实现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和完善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孤儿保障制度、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调整提高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抚恤优待标准。支持新建67个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全力促进了各重点群体的就业。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实施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
亮点:医改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开放融入--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落地
事实: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国有企业、农村牧区、金融财税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户籍、集体林权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取得新进展。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五个配套文件,三年医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幅提标扩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出台"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省广电两台合并,省有线网络整合。
大力实施开放融入战略。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促进了出口较快增长。青洽会、环湖赛、国际藏毯节、清真食品节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打开新局面。坚持省级领导招商引资分工负责制,强化企业、园区和项目筹备组的主体作用,综合运用资源、市场和政策等手段,创新招商机制,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落地。招商引资项目签约额、履约率、开工率创历史新高。
亮点:百日攻坚--一线工作法--新玉树框架初显
事实:灾后重建走过了"关键之年",社会主义新玉树的框架初步显现。今年以来,围绕年度目标,省委省政府科学组织,统筹安排,调动各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紧紧抓住不足7个月的有效施工期,顽强拼搏,胜利完成了今年重建任务。坚持把住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由去年着重抓农牧民住房转向城乡住房一起抓,完工率达85.4%。优先抓好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产业恢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和谐家园建设。实施工程进度管理,强化各种要素保障,开展"百日攻坚活动",把任务分解落实到项目、业主、施工单位、时间节点和责任人上,着力加快重建步伐。优化资金拨付程序,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狠抓施工质量安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确保了重建顺利进行。为实现三年重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