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体育总局副局长:让更多的人分享马拉松的快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30日 10时58分   来源:体育总局网站

    12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年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段世杰作了总结发言,对中国马拉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3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中国田协要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推动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分享马拉松的快乐和健康。

    马拉松事业与时代同荣

    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马拉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第一次举办以来,中国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已走过30个年头。

    作为中国田径的一员,段世杰经历了这一历史进程,感慨良多。“在1997年之前,我国的马拉松赛数量极其有限,连续举办的只有仅限专业选手参加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参赛人数不足百人,比赛时间不到3小时,关注度仅限于体育圈,社会价值有限。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逐步开始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来看待马拉松。”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马拉松赛事在国际化和广泛参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北京马拉松的参赛人群向全社会开放,组委会在国际旅游招商会上吸引国外旅游者参赛,电视进行直播,吸引著名企业赞助,使北京马拉松赛终于开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成为城市盛大的节日。

    北京马拉松有了“示范效应”后,从高山到海滨、从年初到岁尾、从10公里环城跑到超百公里极限跑,各种形式的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盛开,渐渐形成了当今全年赛事达到22场,直接参赛人数超过40万人的巨大规模。“可以说,马拉松赛是一道微缩景观,是一面镜子。它的发展真实地反映了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成就。”

    举办马拉松意义重大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马拉松?马拉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段世杰如此设问并通过满足需要、经营城市、打造品牌、凝聚精神、锻炼队伍、开放交流六点阐述自己对马拉松的理解和认知。首先,因为中国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使人们追求健康身体,提高生活品质的欲望也增强了。马拉松作为最易于践行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建设富裕小康社会发展阶段达到了需求量的高峰。其次,马拉松比赛赛程长、参与广、开放度高、影响大,可以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第三,由于马拉松运动参与广泛,拥有宏大的规模和良好的公益形象,势必会成为企业宣传的良好载体。第四,马拉松运动所表现的体育精神与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具有体育教育的功能。它所折射出的“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风貌,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第五,马拉松比赛是一个社会活动,涉及外事、交通、安全、接待服务、市政、宣传等,可培养锻炼并考验举办所在地领导和组委会的组织协调水平。最后一点,马拉松意味着开放和交流。当中国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对全世界敞开了胸怀,每一个参赛者都带来了自己国家的文明,与这座城市的文明产生良性互动。这更加促使组织者要把比赛办成一流,潜移默化地感动市民的心灵,推动城市的文明进步。

    正是围绕着这样的认知不断拓展,近年来各地马拉松呈现了在追求标准规范的同时,展现出张扬个性、展示特色的趋势。“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马拉松赛事的组织者都怀有激情,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视野越来越开阔,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组织越来越干练。希望我们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推动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使更多的人分享马拉松的快乐、健康,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段世杰最后说。(叶珠峰)

 
 
 相关链接
· 体育总局表彰今年全民健身工作中有突出成绩单位
· 集中投票 双向监督 体育总局三度测评工作满意度
· 体育总局授予报业总社等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
· 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上作主题报告
· 体育总局表彰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
· 体育总局:借力冬运会重塑冬季项目的社会形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