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瞩目的“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吉林省人民辛勤耕耘的汗水和硕果累累的收获中画上圆满句号。这一年,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航船一路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这一年,吉林省经济总量、发展效益大幅提高,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昔日的吉林老工业基地,开启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篇章,一幅科学发展的宏伟画卷,在白山松水间流光溢彩。
传统支柱逆境求变 优势产业竞相崛起 搭建新格局
汽车是吉林人的骄傲,汽车产业是吉林经济的中流砥柱。
2011年,受国家优惠政策取消、前两年过高增长“透支”及大中城市“治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一汽集团不负重望,在艰难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迎接挑战,带动吉林省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00亿元,仍牢牢占据吉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随着一汽-大众一厂技术改造及一汽轿车二期20万辆扩能项目的建成,吉林省中高档轿车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省内轿车四大品牌奥迪、大众、马自达、奔腾系列已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吉林省汽车整车已形成了高中微轿车、重中轻卡车,以及客车、改装车宽系列、多品种的产品格局。汽车配套零部件由以零件、部件生产向总成和模快化供货方向转变,以核心企业带动的一、二、三级模块化配套体系初步形成。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通过结构调整涌现出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富奥股份、一汽富维、吉林东光、李尔汽车内饰、福耀汽车玻璃,这些销售收入超过十亿、百亿的大企业,带动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市场大潮变幻莫测。2011年上半年,石化产品还形势看好,下半年风云突变,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拖累下,石油化工产品价格也处于下滑态势。尽管如此,预计2011年吉林省石化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实现增加值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以上。来之不易的成果,得益于吉林省正确把握石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业态,推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坚持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向终端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及精细化工水平,尽快提升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水平;坚持石化与汽车产业配套发展,提高产业关联度,发展配套化工产品,加快产业间协作配套,促进石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各地新上汽车化工配套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44.6亿元。两大支柱产业强强联手,实现了良好开端。
与此同时,吉林省的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9%,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食品工业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等指标均得到全面提升。预计2011年,全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34%,工业增加值将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长22%。吉林省食品工业的整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与汽车、石化“三足鼎立”之势。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投资总量、增速和比重均超过汽车、石化两大产业,跃居吉林省第一位。通过加大投资,优化资源配置,食品工业加工体系逐步完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形成涵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4个大类22个中类43个小类的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医药制造业总量规模和发展速度遥遥领先,增长速度和产值规模位于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平稳,预计全年实现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30.1%左右。
如今,吉林省工业经济已经告别了以往过度依靠一两个产业支撑的局面,形成多点开花的新格局。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航船平稳前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厚积薄发 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打造新引擎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也引领着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1年,国家和省里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决策。吉林省各部门、各地区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开局。据不完全统计,预计2011全年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增长30%,达到了年初确定的发展目标,各主要产业领域都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强劲,预计2011年高技术产业增速将保持在45%左右,产值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大关;生物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预计全年实现产值550亿元;利用非粮植物生产多元醇技术取得根本性突破,具备了产业化生产条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汽集团自主研制的新能源轿车下线,具备了年产1万辆新能源轿车的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试验创新平台已经破土动工……
一项项成果,一个个闪光点,折射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春潮萌动,蓄势待发。
从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到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省委、省政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确立了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重点。扎实的推动、大力的扶持,有效地把规划落到了实处。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了《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省财政预算内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重大产业提升,优先培育公共服务建设项目。一汽集团电动汽车实验能力建设、长春轨道客车公司智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样车研制、长春大成新资源集团年产20万吨秸秆制化工醇原料糖等41项重大项目得到扶持。同时,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也在加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织认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计划的实施,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推进,引导创业资金的流入,环环紧扣,紧锣密鼓。
一项项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举措,成为新成果转化的助推器、加速器,催生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破土萌芽到开花结果。
同时,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风生水起,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前进步伐,经济发展的航船,平添了破浪前行的巨大引擎……
民营经济生机勃发 市场主体大幅攀升 汇聚新动力
民营经济先天不足,曾经是困扰吉林省经济格局的一大“短板”。
然而今非昔比——2011年,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吉林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增加值有望达到5100亿元,同比增长2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011年是吉林省实施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的第一年。针对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普遍遇到的融资难、经营难等问题,省工信厅等相关政府部门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如实施融资担保创新工程、创业孵化工程、企业素质提升工程、产业集群工程、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工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强化融资手段,着力缓解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难。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额度也在迅速增加,已由过去的3000万元增加到1.6亿元。
伴随着促进民营经济腾飞和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项政策的深入落实,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向民营经济聚集。积跬步以致千里,聚溪流以成江河。千家万户的民营企业,汇集成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力量,带动吉林省经济总量迅速做大,促进结构不断优化。
在承载更多期望、承担更大使命的2012年,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目标更加宏伟,前景更加绚丽。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任重道远。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奋力的拼搏,更加务实的苦干,绘就吉林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