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春华秋实,又是一年。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年时间不过白驹过隙。然而,肩负重重使命、面临种种困难的海南,在“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把一段崭新的历史镌写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
这一年,海南努力建设国际旅游岛,不断在旅游行业创新改革,海南旅游品牌日渐蜚声国际市场;
这一年,海南努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现代产业体系日渐成型,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这一年,海南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努力推行节能减排,大力绿化祖国宝岛,海南山更青、水更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下,这一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生动地将“调结构,转方式”谱写成一曲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旋律。
缤纷答卷:
看似寻常最奇崛
去年12月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2011年预计海南GDP增长12%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投资增长36%,消费增长18.7%,全省经济总体上处在健康较快发展的上升期。”
这是“十二五”开局,海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我们能在国家宏观形势偏紧、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上一年高增长高基数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又有了新的改善,成绩实属不易,全省上下创新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状态难能可贵。”省委书记罗保铭在会上的这段讲话,令与会者心中多有感触。
2011年之初,经济如何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不因宏观面因素而出现大起大落,曾是摆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面前的迫切课题。如今,把这份成绩单细细分解开来,其间迸发的精彩亮点令人目不暇接。
2011年,全年旅游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首破3000万人次大关,同比增长16%,旅游收入首破300亿元,同比增长25%。
2011年,海南建成300万亩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全国人均消费5公斤海南生产的瓜菜,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菜篮子”。
2011年,海南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超过9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这一年,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更大,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发展更快。
如果将这一年间几个关键节点进行回放,人们会对这不平凡的一年有着更真切、更深入的认知。
4月19日上午10时,中国内地首家离岛免税店在三亚开业,开门即涌进上千名游客,免税店不得不临时实施入店人流控制措施。当天,该店接待顾客约1.5万人次,售出商品超万件。
12月23日16时30分,海南港口第100万个集装箱,悬挂着艳丽的彩绸,被门机缓缓吊起,稳稳地安置在货轮之上,码头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至此,海南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
“最新鲜、最翔实的数据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海南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对公司在海南的发展充满信心。如今,与他抱有相似看法的人越来越多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二五”开局之年,海南面临的种种困难,犹如九、十月间袭击海南的“海棠”、“纳沙”、“尼格”等极端天气,连连不绝。正是因为山雨欲来之时,海南的决策者充分发挥见微知著、及早谋划的睿智,沉着冷静地运筹帷幄,调结构、转方式、保生态、惠民生,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
巧妙调整:
大力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我省经济存在总量偏小、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代省长蒋定之的一番话,道出了海南必须“调结构、转方式”的根本原因。
调整的文章怎么做?突破口之一,是大力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长期以来,旺丁不旺财是让海南旅游业者十分纠结的一个难题。引进高层次旅游消费模式,成为海南决策者的不二选择。
2011年2月5日,首艘以“海南”命名的豪华邮轮“海南皇后号”开始首次环海南岛考察,标志着海南正式迈出了发展海洋旅游的第一步。
此后一年间,仅是与邮轮游艇产业有关的大型展览、峰会,海南就举办了3场。在海口、三亚两大城市交相呼应下,被称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的邮轮游艇产业,在海南的发展已是势不可挡,带来了大量高端游客与消费。“宝瓶星号”1个月间就为三亚邮轮母港带来超2千万元的旅游收入。
随着三亚、海口2家离岛购物免税店相继开业,岛外购物客蜂拥而至。三亚免税店前8个月里日均销售额600多万元;海口免税店开业5天的销售额即突破1000万元。
在高端旅游消费模式的带动下,海南全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比接待游客量的增速快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其他服务业也出现了齐头并进的好势头。金融业向来有着敏锐的经济触角,去年它们对海南的兴趣显然更加浓厚:5家证券公司营业部、3家保险分支机构落户,2家商业银行海口分行获批筹建,阳光保险人寿更是有望将总部迁入海南。以新型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改变海南工业“小、散、弱、差”的现状,努力提升二产规模和质量,是海南调结构的另一重点。
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深陷寒冬,海南英利却逆势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从100万兆瓦直指计划中的400万兆瓦。他们所依靠的是雄厚的技术实力,仅4月、5月两个月时间里,该公司就申请10项专利。
4月1日,海南国际创意港正式开园,首批56家国内外知名创意设计企业签约入驻。截至12月初,该园区已接单100多个项目,签订了超过1亿元的合同量。
此外,8月间省政府先后与IBM公司和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协议共推国际旅游岛信息化建设。多个高技术产业巨头争相布局,海南逐渐形成了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特色高技术产业群,迎来了高技术产业投资热潮。
“千船来去皆诗意,牛渚春涛唱大风。”由“快”到“好”,由“增长”到“发展”,科学发展的认识不断升华,海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鲜明。
科学发展:
更高效的“节能”在于科学规划
海南的产业结构调整并非被动调整,而是主动而为。
省发改委提供了一组数据。2011年,我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了水泥78万吨、炼钢8万吨、造纸1.1万吨和67家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我省全面启动了绿色照明示范省建设,推广151万只节能灯,年节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临高20兆瓦光伏并网示范工程顺利竣工并网发电。
在海南决策人的眼中,更高效的“节能”在于科学规划。科学规划,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仅在旅游领域,我省去年就完成了国际旅游岛风貌、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主题公园等一批专项规划,出台了一批旅游地方法规,创新设计和推出了一批旅游精品和差异化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布局正向着全省一盘棋、差异化发展的方向迈进。经济转型与制度建设如影随形。在调整、转型中,海南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一年来,在以改革创新推动结构调整的新路上不断迈进。
在政策上,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立足省情,提出海南将着重打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为此出台一系列相关扶持和鼓励政策,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
在体制上,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重大项目推进协调办公室,从省发改、财政、国土、住建、交通等9厅局抽调9名处级干部集中办公,将重点项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级级落实。
事实是最好的明证,2011年7月6日那一天就有3件大事落地有声: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揭牌,一个国际一流的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将在海南建成;中石化(香港)洋浦205万方成品油保税库开工,海南期盼已久的石油储备基地梦想正在变为现实;金海浆纸160万吨造纸项目一期在洋浦竣工投产,海南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正式建成……
回望这一年间,在承受国内外种种压力的同时,海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略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惟有清醒才可能有科学的举措,唯有恰当的应对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这一年,是艰难历程的洗礼,更是充满憧憬的全新开端。一幅壮丽画卷正在南海明珠海南岛上徐徐展开。这一年,海南的辉煌成绩让人们相信,国际旅游岛建设必将以更博大的胸襟,迎来潮平岸阔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