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湖南文化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在2月3日召开的湖南省宣传部长会议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结合各自实际畅谈了加强文化建设的蓝图愿景,表示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力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湘潭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着力加强红色理念的引领效应,相继推出了大型史诗红色经典情景歌舞剧《日出韶山》、大型现代花鼓戏《特别支部》和电视连续剧《东山学堂》等红色剧目,举办了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使红色理念深入人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表示,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发挥红色基地的聚集效应和红色城市的带动效应,进一步舞活韶山这个红色文化的龙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文明和谐、诚信友爱、谦让包容的社会风尚,把湘潭打造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圣地、精神家园。
常德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道德文化、农耕文化、和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该市先后实施文化名城、文化强市战略,为文化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强市之魂’,用文化凝聚力量,用道德塑造精神。”常德市委书记卿渐伟说,新形势下,我们将依托本地丰富的德文化资源,围绕“德城”的形象定位,建好德山人文景区、善德文化公园等一批德文化景观,评选一批“常德好人”,以德化人、以德治政,瞄准把常德建成中华道德高地、“中华道德名城”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同时,大力弘扬“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使常德这个“全国文明城市”亮点更亮。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当前,文化正日益成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群众不仅物质富、而且精神富,不仅“口袋富”、而且“脑袋”富,已成为共识。
“广电系统将满足民生需求,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金鸢表示,下一步要重点抓好3项工程:抓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解决全省50万户电视盲村群众的收视问题,总投资8354万元;抓无线覆盖提质工程,计划对全省80个县级高山无线发射台和18个高山骨干台进行数字化改造,水、电、路高标准配套,让广大农民群众能看到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抓农村电影放映和市县影院建设工程,确保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积极争取资金,新建数字影院40家以上,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双峰县委书记吴德华表示,双峰将继续采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捐助捐建“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建设以县级公益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县直部门单位、社区文化设施和乡镇村级基层文化阵地为主干,文化生产经营场所为前沿的文化设施网络,大力推进文化生产,形成以县文联、县文化馆为龙头,各乡镇文化站、各艺术社团为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时,下移文化工作重心,继续开展百名群文干部下基层和百场演出下基层活动。加大农民文化辅导培训力度,将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技能培训有机融合到“阳光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等项目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文化技能和文化欣赏水平。
宁远文化底蕴厚重绵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异彩纷呈。宁远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陈军中说,我们将以特色创建为抓手,打造群众文化亮点。采取多种形式,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九嶷新星”红歌赛、农民艺术节、乡村文艺进城等活动,形成“月月演、周周乐、天天唱”的局面。鼓励群众自娱自乐,安排资金和场所,在城乡文化广场和县城“三边”(河边、街边、路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掘和培育一批文化名村、民间剧团,创建“书画镇村”、“书香镇村”、“龙狮镇村”、“文艺镇村”等一批文化特色村镇,培育一批群众文化艺术团体,传承一批优秀群众文化项目。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对瑶族婚嫁、踩高脚、扎故事、上刀梯、竹竿舞、花灯等传统民间文化项目的整理、挖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打造优势文化产业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财富。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造文化高地。
“根据南县的实际,我们将重点抓好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两大主导产业。”南县县委书记徐德华认为,南县素有“地花鼓窝子”的美誉。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充分放大“南县地花鼓”这一文化品牌效应,通过整合现有民间演出团体,不拘一格引进专业人才,重新组建2至5个南县地花鼓专业表演艺术团,并将南县的特色文化元素诸如地花鼓、舞龙、舞狮等,糅合成一台民族民俗文化大戏,形成品牌文化产品,带动发展文艺演出产业。同时,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按照“红色旅游创精品、休闲旅游创特色”的发展要求,结合旅游线路开发,进一步挖掘提炼人文历史、民族民俗、休闲康体等各类文化,扶持发展旅游文化企业,开发加工旅游文化产品,做大文化旅游经济总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陶瓷文化是醴陵文化的“根”。该市把发展壮大陶瓷文化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醴陵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赖晓智表示,他们将突出建好世界陶瓷艺术城和仙岳山文化景区两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建设直接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链的形成,构筑文化提升产业平台。其中,世界陶瓷艺术城项目于去年奠基,涵盖艺术陶瓷研发创作、生产营销和展示观光基地,配套建设商业、商住、休闲等设施,总投资达27亿元。2013年完工后,将成为醴陵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抢占舆论制高点的重要支撑。要不断提升对外宣传和网络宣传水平,为我省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长沙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湘涛说,新的一年,长沙将围绕舆论引导的科学化,提升新闻宣传水平。以“五化一率先”、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学雷锋活动、创建人民满意城市、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等为主题,注重内宣与外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提升正面宣传的传播力;建立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处置机制,规范新闻发布,有效引导热点敏感问题;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站管理、网络问政和网评员队伍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和“三项学习教育”等活动,提升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打造一批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闻精品。
“围绕加强媒体建设和管理,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岳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徐新启说,我们要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把握时间节点,组织媒体开展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完善新闻发布机制,落实市县两级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媒体建设,进一步办好办活党报,新建报业大厦和广电中心,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及时妥善处置网络舆情,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了解社情民意、建设民主政治、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创新表达,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
提供文化体制保障
今年是湖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省发改委始终把建设文化强省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以项目支撑规划,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统筹协调。
面对新的形势,省发改委副主任邓治平表示,要将文化体制改革列为“十二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事业改革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一是有效引导社会投资,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投入体制,降低门槛,拓宽渠道,努力引导银行贷款、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建设领域。二是推进文化领域创新,鼓励发展动漫、创意、中介服务机构等新兴文化业态。三是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不断加大投入,促进全省文化改革发展。
“当前,文化强省建设步入了关键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与宣传文化部门一起,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力推文化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省财政厅副厅长王新国说,我们将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把文化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落实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延长优惠期限。同时,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支持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创新管理机制;支持文化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构筑多元投资主体,跨区域发展;积极筹集资金,确保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