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以来,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完善各级边防部门服务功能,构建警民联动治安防控体系,服务和引导边民发展经济,在1300多公里边防线上奏响了固边富民动人乐章。总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
总队党委针对边境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依托驻地党委、政府和群众,整合资源,走出了一条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管边控边的新路子。
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治本工程”和“民心工程”,采取全民动员、部门联合、多方摸排、集中调处等措施,建立了镇、村、屯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各社区、村委会成立联调中心,各居民组成立联调室,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上下贯通,配套联动,开创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大调解”格局。
建立“以边防派出所为主体,以技防设施为依托,广大边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边境治安防控体系”。总队加大投入,设计生产出“BF-01”型联动报警装置。村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或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按动报警装置,报警户的姓名、基本资料、现场声音,就会同步传送到派出所、联防组长和同组其他村民家中,各方在第一时间同时行动,进行现场应急处置。同时,开通了自动查询的“警务公开语音应答系统”,设有汉语、朝鲜语自动应答和人工电话应答3种模式,查询内容涉及户籍管理、边境管理、各类证件管理、治安管理等多个方面,被群众赞誉为边境线上的“千里眼”、“老百姓炕头上的110”。村民预警及邻里互助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实现了群众互助、警民联动和区域联防的有机结合,边防辖区可防性案件整体下降45%以上,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目前,239个边境村屯实现了零发案。
坚持“经济发展到哪里,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边境地区树起一面兴边富民的旗帜。结合实际制定了服务新农村建设10项承诺,2011年又深化服务内容,出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16项措施。总队所属各基层单位与驻地乡镇、村屯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共建对子,开展以科技文化扶贫为主要内容的警民共建活动,把现代科技知识带进边境乡村。同时引导村民开发人参、细辛、沙参等中药材种植项目,刺嫩芽、山野菜、蘑菇等经济作物种植项目,梅花鹿、狍子等经济动物养殖项目,使群众致富门路更加宽广。
更新完善口岸出入境检查和便民服务设施,把“验证台”当作“服务台”,把“执勤岗”变成“文明岗”,推出“有形服务、有声服务、有情服务、有信服务”等一系列新举措,营造了和谐通关环境。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开辟了中朝、中俄口岸“边境和谐通道”,圆满完成了“亚冬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国际性盛会的边防检查任务。
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作为爱民实践的具体行动,积极参加驻地的爱民助民活动。所属部队以每年的“爱民大走访”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畅通警民联系渠道,在街道居委会设立民生服务热线,设置24小时报警服务“一键通”,发放警民联系卡,使群众感觉到边防警察就在身边。
关注民生,创新服务。总队从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等多个方面,对38个落后边境行政村予以立项帮扶。总队先后创建了2个爱民固边模范市,1个爱民固边战略样板县、8个模范乡镇、209个模范村屯。总队从完善机制出发,建立所、站、队、大队、支队、总队爱心救助基金体系,对确定的资助对象,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载具体资料,做到帮管结合。对家庭困难的给予经济投入,身体患病的引导及时就医,心理阴影浓重的注重心理辅导。目前,各级边防机关已投入“爱心救助基金”85万元,先后有378名贫困儿童和601名残疾人员得到资助。派出爱民服务小分队,推出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上门办证等多项便民服务措施,将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