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人影作业效益
——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有关人影工作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2012年要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影中心副主任王广河说,我国气候因素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各地要结合地方需求和农业生产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等人影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冰雹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确保粮食农业生产的良好势头。
“人影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作为从研究到服务的中间环节,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广河说,加强人影科研成果的转化,使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应对天气变化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家重大干旱事件、森林草原火灾明显增多,重大社会活动也日益繁多,气象应急处置任务越来越多,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影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一号文件有关人影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的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关于加强我国人影人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我国人影能力的重要指示。”王广河说,“我国人影作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总体水平和作业效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通过国家和地方人工增雨工程项目建设,显著提升我国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减灾、森林草原防火、水库和和河流增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人影作业能力。”
在科研方面,据王广河介绍,通过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依托气象常规观测和云物理特种观测及云数值模式等为手段的作业条件监测和预报方法;形成了以碘化银、液氮和干冰作为催化剂,以飞机、高炮和火箭等作为运载工具的作业催化方法;基本形成了以物理检验和非随机统计检验评估作业效果的技术方法;研制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碘化银复合焰剂和吸湿性焰剂;发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维云数值模式,并投入了准业务应用;提出了不同云条件下催化技术指标。
针对人影未来的发展,王广河告诉记者,要加强国家级人影应急指挥系统、移动探测系统、适合各种云条件的催化作业系统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级应对突发事件组织跨省区联合作业的协调指挥、综合探测及催化作业需求。我国从事人影的相关单位虽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效果评估工作,但其评估方法各有差异,效果也各有不同,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应集中国内技术力量,加强人影效果评估方法研发,提出物理检验、统计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相结合的效果检验评估方法。
王广河强调,要加强对人影作业条件监测、决策、作业、催化剂及炮弹、火箭弹安全生产等标准的制订。“要加强全国人影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及安全作业水平,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效益和效果。”
我国从1958年就开始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在技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人工增雨(雪)手段有效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和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