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杨福刚代表3月3日接受了天津日报专访。他透露,今年天津市财政预算安排有关民生方面的支出2615亿元,增长26.4%,占全部财政支出预算的76.3%。同时,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收收入,也将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就业
进一步加大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政策措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包括新建职业培训基地,增加就业服务设施,提高公益性就业岗位补贴,扩大创业企业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规模等,大力支持全年新增就业47万人的目标,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内。
收入
连续第八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从一月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人均1700元提至1880元,惠及143万人,全年增加养老基金支出31.2亿元。
增加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从一月起,按照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例,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预计年人均增加1000元。
救助帮扶困难群体。四月起将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80元、280元,分别提至520元、320元,惠及26.7万人,增加支出1.3亿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5060元,提至5560元;扩大城乡特困救助范围,由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30%调整为140%,每户月均救助标准提至156元和96元。
完善物价上涨与财政补贴联动机制。四月起将城乡低收入群众物价补贴范围,由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30%调整为140%,预计月人均补助45元,惠及36.8万人,预计增加财政支出6000万元。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四月起由1160元提至1310元,增加150元,预计全市20万职工受益。
加强企业收入分配指导。继续颁布工资指导线,基准线为10%,下线、上线分别为7%和22%。
发布社会平均工资及调整福利待遇标准。2011年全市职工月社会平均工资3520元,增长12.5%,据此增幅调整单位防暑降温费、中夜班津贴等福利待遇。
社会保障
医疗。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由年人均210元提至300元,受益范围涉及学生、儿童、非从业居民491万人,需增财政补助4.5亿元,总的财政补助15亿元。一级医院发生的600元以上,3000元以下门(急)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30%、35%和40%统一提至50%。
养老。困难老人居家养老财政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100元、150元、200元分别提至150元、200元、300元,惠及老人4.3万;市内六区各建一所老年配餐服务中心,实现中心城区配餐服务社区覆盖率75%;养老机构新增床位4000张,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00个,每个中心给予30至50万元建设补贴,新建社区托老所10处。
住房。财政安排住房保障资金16.7亿元,用于保障房建设资本金和住房困难家庭租房补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05万平方米、10.5万套。扩大住房困难家庭租房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今年新增租房补贴家庭1.5万户,累计达到9.5万户,发放租房补贴4.2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今年天津市安排教育支出预算379亿元,比上年增加84亿元,增长28.4%,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公共文化服务。今年安排文化体育支出预算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8.7%,重点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做好天津文化中心场馆布展和开馆工作,推进数字广播大厦、出版传媒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卫星广播电视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促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建改造1500个健身园、30个体育公园,办好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做好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第十三届全运会筹备工作,支持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其系列活动。
市容环境。启动旧楼区居住功能三年提升工程,加快京津城际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次支道路、社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清水工程,五年投入100亿元,今年综合整治河道15条,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5座,完成于桥水库周边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煤改气供热工程,五年投入100亿元,加快推进陈塘庄热电厂搬迁改造,实施163座燃煤锅炉房改燃并网。实施“黄标车”治理工程,淘汰“黄标车”11.3万辆,发展电动汽车1000辆。实施绿化工程,新建绿地1700万平方米,植树造林17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
公共安全保障。健全食品安全三级监管网络,实施“放心食品”系列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开展生产隐患专项整治,有效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马波 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