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重庆发布《数说重庆2007—2011年发展亮点》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4日 09时56分   来源:重庆日报

    近日,重庆市统计局发布了《数说重庆2007—2011年发展亮点》报告。报告称,2007—2011年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纲,积极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大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全面实施“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围绕“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不竭动力,践行科学发展的“重庆实践”,全市呈现出经济快增、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

    中国统计学会最新发布的全国各省市综合发展指数显示,重庆排名全国前10,位居中西部第一位。

    经济发展:总量突破万亿,增速领跑全国

    报告称,2007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重庆经济在直辖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持民生导向发展、开放促进发展、改革推动发展,有效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实现了重大跨越,步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新阶段。

    经济总量跻身“万亿俱乐部”。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11.13亿元,是2006年的2.56倍;仅用5年时间,人均GDP由1749美元突破5000美元,达到5341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2011年达到2908.82亿元,比2006年净增2379.37亿元。

    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增速领跑全国。2007-2011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5.8%,比全国高出5.3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前三,2011年增长16.4%,跃居全国第一位。

    民生改善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五个重庆”建设、“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撬动了投资、拉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

    2007-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091.27亿元,年均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两番,2011年达到3415.90亿元,年均增长19.7%,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快速增加。2011年全市工商企业户增加到113万户,增长23.7%,增速全国第一。

    结构调整:工业迅猛发展,金融增添新彩

    报告指出,近年来,在大开放大开发的宏伟潮流中,一批产业集群应运而生,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改变了过去汽摩“一枝独秀”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为主到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实现了提档升级。

    工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3214.23亿元到2011年的12038.52亿元,呈现“一年一跃”特点,年均增长26.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6年提高6.8个百分点,达到46.9%。尤其是笔电产业无中生有,通过“垂直整合”加工贸易模式,成功引入惠普、宏碁等4大品牌商和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6大代工商以及数百家零部件配套制造企业,形成了“4+6+400”笔电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2011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27.90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16.8%。

    金融业异军突起,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担保、信托、租赁、小额贷款、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全市金融机构达到624家,居西部前列。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04.66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

    国有、民营齐头并进。市属国有资产从2006年的4376亿增至2011年的1.5万亿,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全市非公经济总量从2071亿元增加到6175亿元,占GDP比重达61.7%,比2006年提高8.7个百分点。

    内陆开放:从“三线”到“一线”

    报告称,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开辟国际贸易大通道、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开展离岸金融结算,着力打造“五低”投资环境,一跃成为内陆开放高地,从封闭的“三线”走向开放的“一线”。

    由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构成的“1+2+4+N”开放平台初具规模,“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开通运营,重庆港成为内陆唯一、全国三大中欧“安智贸”试点港,西部物流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201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5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2000公里。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达68.26万TEU,比2006年增长103.4%,年均增长15.3%。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1930.39万人,较2006年增长139.8%,年均增长19.1% 。内陆口岸高地迅速崛起,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通过重庆口岸转口的货运量占到重庆通关量的32%,贸易总额超过60亿美元。

    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至新高度。截止2011年,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00家。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92.18亿美元,增长124.6%,增速全国第一。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2.2%,由2006年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05.29亿美元,增长了14倍。“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重庆资本海外扩张初见成效。巴西种豆、澳洲购矿、欧洲买技术,2011年海外投资突破60亿美元,位居全国前列,领先西部。

    民生改善:多个领域亮点纷呈

    报告称,全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围绕民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改革,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民生改善硕果累累。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连续4年保持50%以上用于民生,民生财政支出累计达到3534亿元。“五个重庆”、公租房、社会保障、微企发展等亮点纷呈。

    全市上下共给力,“五个重庆”齐发展。2011年,“五个重庆”建设进程总体实现程度达94.5%,为2012年全面完成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重庆阶段性目标奠定了基础。“三年种了三十年的树”,累计造林180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2%提高到39%,距“五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仅一步之遥。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4天,获全国“生态城市”奖。拆危改旧、优化城乡居住环境,新建巴渝新居和农民新村,使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1.69平米、37.60平米。“平安重庆”建设使群众安全感指数持续攀升,2011年达到96.5%,居全国首位,重庆成为全国最平安、最稳定的城市之一。

    公租房建设大规模推进。截止2011年末,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2871万平米,配租11万套,惠及家庭8.2万户、30多万人。发展微型企业50367户,新增就业40.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3.5%,就业形势明显改善。城乡统筹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全面建立,并初步实现了全覆盖。

    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共富发展

    报告称,自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挂牌以来,全市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基本建立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出台“共富十二条”,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区域协调发展,“三个差距”明显缩小,缩差共富取得初步成效。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坚冰。“农转城”居民累计达到32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55.0%,比2006年提高8.3个百分点。“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推动“两翼”户均累计增收8000元,70%的农户提前一年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圈翼”帮扶促进“两翼”地区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年均增长17.1%,快于全市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圈翼”人均GDP差距由2.51:1缩小为2.16:1。

    探索地票交易、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低保收入“双联动”机制、收入分配大调节等多种措施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0250元、6480元,年均增长12.6%、17.6%;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4.02:1下降为2011年的3.13:1;基尼系数由2010年的0.438下降到2011年的0.421,实现了五年内每年下降约0.02的目标。(曾立)

 
 
 相关链接
· 重庆审计去年为财政增收节支173亿 服务发展大局
· 重庆出台措施提振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重庆国企2012年通过多种方式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
· 重庆发展今后更多依靠改革拉动开放拉动共富拉动
· 黄奇帆:五大战略举措成为推动重庆发展持续动力
· 重庆:“六名工程”助推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