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是客观事实,认识到“两难”是一种进步……“两难”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是统筹兼顾的多项选择。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
连续3年,参加人数近700,足迹遍及全国400个市县。
从单纯由部机关工作人员组成到部省联合组队,从多主题到以“破两难促转变”、“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制度供给”为单一主题。
自2010年起,每到全国两会,国土资源部都要开展百人大调研活动。在一周左右时间里,由部机关、国家土地督察机构、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率领的31路人马,日夜奔波在神州大地,宣讲中央最新法规政策,对接国土资源部新年新打算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年新需求。在春回大地时刻,调研组在全国各地撒播和集纳着来自春天的消息。
“调研是一项践行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工作作风的工作,是一项部省两级干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工程,是强党性、抓班子,带队伍破‘两难’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调研组成员作如是评价。
缘起:问计基层、学习群众,转变作风、锻炼队伍
源头活水在基层。
人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中央一再强调的“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相一致,注重汲取基层实践经验,注重梳理、总结、提炼、规范基层实践成果并上升为制度——这是国土资源部党组尤为重视的一项工作。
“当前,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倒逼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提速,各地需要与国土资源系统切实加强沟通、共同破解难题,机关干部也需要深入了解实情、加强服务和监管。”2010年调研活动方案中的这段话,概括了百人大调研的初衷。
徐绍史部长曾多次表示:“要特别关注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是否符合基层实际,需要作哪些改进完善,努力克服国家机关制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机关化、城市化的现象。” 这一论述,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调研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国土资源部深入地方调研,没有空架子,都是实打实,设身处地帮基层解决问题。”某省人民政府一位副省长肯定了调研工作。
听实话、察实情、出实招,这是对调研的概括。各地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什么、改什么,国土资源管理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什么、改什么——这是调研组常讲的一句话。不同时间、不同形势、不同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切实的对策,也需要及时、主动的沟通与回应。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一年,不同年份反映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各地呈现不同景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对每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国土资源部党组务虚会、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部机关年初重点工作汇报会等对新一年工作部署的落实效果有待检验。同时,国家层面部署综合实验区、部层面部署改革试点、地方层面自主实验情况等,都亟待掌握进展情况并及时予以规范,因此,充分的调研准备不可或缺。
主题一年比一年明确、突出,座谈调研、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等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是调研组的普遍感受。2011年调研主题是“破两难促转变”,目的是针对“十二五”开局之年可能出现发展愿望强烈、势头强劲而导致诸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而设定;2012年将主题定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制度供给”,对四级党委、政府换届完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探索、新经验”以及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给予了积极回应。
为了使调研更具针对性,每年春节一过,国土资源部调控司就着手准备、收集各层面材料,除了部机关的,还包括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以及年度国土资源管理情况。调研地点的选择也颇费心思。在3年时间里,每年都重点选择国家、部批准的改革试验地区和各地自主安排改革探索地区,并兼顾部基层联系点、扶贫点。今年,随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调研组将乌蒙山区、罗霄山区以及赣南地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作为调研重点,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重点对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高科技园区等“三区”土地开发利用进行了特别关注。
记者注意到,每次调研前后,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都要专门讨论多次,各位部领导亲自审改调研报告,体现了部党组的高度重视。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的意见》中,专门就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方式、成果转化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组织调研活动的做法,在国土资源部将日益常态化、制度化。
收获:“谁家的孩子谁来抱”,调研成果贵在消化、转化、深化、显化
“这块基本农田保护牌上,光写你们县自己的违法举报电话不够,也要标上12336。而且这么大面积农田,装上视频监控摄像头,也不太贵,能节省很大人力、物力。”这是今年河北调研组在调研现场提出的建议。
类似这种随时随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在调研中很常见。当然,“调研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服务决策、推动工作,尤其要注重从基层发现鲜活经验,强化调研成果的及时消化、转化、深化、显化。”这是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的更高要求。
调研的直接成果是形成了31份有情况、有分析、有判断、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很多调研报告一改以往“八股”固有模式,内容、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调研报告不仅全面反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创新的典型的经验做法,而且,每年还会形成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供部党组参阅。更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调研后还形成一份国务院专报,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调研目的是“问计地方、学习群众”。3年来,调研组总结、发掘了一批鲜活、有创造力的国土资源管理经验,对于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和谐征地机制等,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如,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的“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浙江省诸暨市的“枫桥经验”,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佛山市的“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安徽省加大县(区)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并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应急指挥平台,重庆、甘肃、广西等地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农村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相结合等,这些积极探索经调研总结而为全国所熟知。
一些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等工作中的焦点、难点问题也在调研中凸显出来,尤其是其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因调研而更加清晰。比如,2011年调研后发现,当时最为社会所关注,正是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供需缺口达2/3,有的省份缺口在50%以上。资源形势之严峻,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即暴露出来,令人忧心。
瞄准当下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确定调研内容,保证了鲜明的年度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调研乃至政策制订、科学决策的针对性、主动性和预见性。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清理规范增减挂钩试点的47号文件,为了掌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际情况,31个调研组特意深入试点地区走访,共对816户农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这次大规模调研所提供的扎实、可信数据材料,为做好增减挂钩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围绕今年“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制度供给”主题,除了调研双保工程、节约集约、地质找矿、违法违规等必有内容,调研重点关注土地差别化政策、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整装勘查、建设和谐矿区、煤炭矿业权审批、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等舆论关注的问题。
“谁家的孩子谁抱”,属于哪个司局单位负责的问题由哪个司局研究解决,这是国土资源部党组的明确要求。“对于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要直接提出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对于有一些探索但又还不是十分明确该怎么做的,要开展试点或在现有试点中深化;对于条件成熟、直接可以做的,要立即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措施办法,或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这是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调研座谈交流时提出的要求。
无论在北国边陲,还是南方沿海,即便是西藏、青海等边远地区,调研组风尘仆仆,冒大雪、顶严寒甚至强忍高原反应的不适,深入基层、冲到一线,与基层工作人员、地质队员、村民促膝交谈。这些,对所有调研组成员都是一次改进工作作风难得的锻炼和经历。近两年调研组奋斗与付出的回报,就是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清理工作、相关省份开展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以及学习浙江地质七队等许多可圈可点的收获。这些,无不是来自调研成果的转化、深化。
启示:疏堵结合,重在改变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用地方式
调研不仅要关注眼下,更应着眼长远。回顾3年调研,给我们的最突出感受是:相关各方对“两难”问题逐渐达成共识。
“‘两难’是客观事实,认识到‘两难’是一种进步,单纯地追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会有‘两难’,单纯强调保护资源也不会有‘两难’,从单纯追求粗放增长方式、单纯强调保护资源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会出现‘两难’。‘两难’不是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而是统筹兼顾的多项选择。”徐绍史部长关于“两难”的这一论述,应该视为调研活动的重要成果和宝贵启示。
通过部、省、市、县、镇、村等多层面的充分沟通,对“保障发展、保护资源”这一“两难”命题的辩证认识,是国土资源管理思想上的重要进步。“两难”的提出,有助于中央了解地方需求,也有助于地方了解中央要求,进一步消解了各方以往在重大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与争议——在这点上,3年调研,功莫大焉。
不可否认,调研活动存在“三多三少”问题:老问题比较多,新情况相对较少;提出的原则性建议多,操作性建议相对较少;反应地方需求的呼声多,检验政策实际效果的少。种种迹象,一方面说明调研活动仍有待改进,同时也反映出当下国土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
“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制度供给”迫在眉睫。在2012年调研中,调研组重点对华东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成渝改革试验区、中原城市群、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差别化政策创新给予了重点关注。
“既不能单一地放大增量用地供应,更不能对地方遇到的困难视而不见,应疏堵结合,加快建设用地有效供给。”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写道。
令人深思的是,2010年调研期间提出的5方面问题至今仍有普遍性: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如何加强土地供应和管理;在提高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能力背景下,如何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和找矿工作;在推进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在违规违法形势依然严峻背景下,如何加强执法监察;在环境复杂、诱惑力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这些难题,在东部“转”、西部“赶”、中部“既转又赶”的发展格局中,日益突出。很多问题,表现在土地上大体是“规划空间,计划指标,占补平衡”,表现在矿产上是“基础性投入、矿业权配置、整装勘查推进”,表现在要求上是“实施差别化管理”。
“探索创新的风险加大,特别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探索创新风险进一步加大,而且利益协调难度加大,亟须引导、规范。”一位调研组成员对记者说。因此,改革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管理角度入手,扭转粗放的管理方式、用地方式才是长远的根本。
“破两难、促转变”主题,“深化改革、加快制度供给”主题,都将是长期的,也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