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青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火热展开 掀起早春行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06日 09时23分   来源:青海日报

    初春,青海大地多料峭寒冷,高原施工多延续常规的冬闲期。

    但是,就在今年初春,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破常规火热展开,掀起“早春行动”。

    元月中旬,全省“两会”,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

    2月24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全省保障性住房工作。会议强调,能不能如期建成,能不能公平分配,能不能真正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是对执政能力、工作水平的挑战和检验,要增强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月27日、28日,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会议、全省农村住房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三大涉及全省城镇、农村、牧区三大板块住房建设的会议接连召开,省政府与各州地市签订了建设目标责任书。

    谈经验,定目标,出新举,做部署,展蓝图……一次次高端会议在回眸总结的同时,明确了全省城乡牧区住房建设新任务。

    回眸中,我们看到省委、省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地兑现:2011年青海省用于保障性住房工程的财政投入112.9亿元,增长84.9%。大规模实施了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当年新开工28.17万套(户),建成16.38万套(户)。同时实施草原新帐篷行动5000户。这项重大民生工程的持续,正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的住房困难。

    再展望,我们看到新的承诺激起更多幸福的涟漪:2012年,青海省将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和奖励性住房13.5万套(户),续建21.25万套(户),新建续建总计34.75万套(户),建设规模空前,竣工量大幅增加,奖补标准提高,入住率要提高,保障面也将扩大。按照“千村建设、百村示范”的规划与要求,在农村实施整村推进,完善基本公共设施,打造特色风貌;在牧区坚持适当集中、改造现有村、鼓励进城镇,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并推进1万户新帐篷行动。在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中,继续从资金保障、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环节加大支持,完善分配、管理和退出制度。

    把城乡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之要、拉动经济之需、党和政府应尽之责”,把安居工程建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近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青海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不遗余力地推进,目前全省城乡住房建设进入历史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时期。从一次次的悉心安排部署中,从一次次的深入调研督查中,从不断前行的建设轨迹中,从早春的密集行动中,人们强烈感受着党和政府心系民生、关爱民生、改善民生的殷殷深情,强烈感受着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以大民生促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情怀。

    安居工程,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住有所居、住优所居梦想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了就业、入学等一些问题,生活有了新开始,生产有了新发展,幸福综合指数提高。

    城镇保障房:从人均8平方米到10平方米、12平方米、16平方米,不断扩大的是幸福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凝固的音乐,那么随着一栋栋低矮破旧的棚户房轰然倒下,一幢幢花园式的安居楼林立于日益现代的城镇,构建起的是有着非同一般幸福内涵的城市和谐之曲。

    青海省自2008年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连年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推进“住有所居”目标实现。截至2011年底,全省实际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4.11万套,基本建成6.13万套,分配入住3.35万套,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8%,位居西部省区首位。其中,2011年,青海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量是前三年的总和,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18.17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新增户数1.2万户。

    “这个春节过得舒坦的和以往没法比!”虽然春节已过去很多时日,但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的高良备老人逢人还常常如此念叨。2012年春节前搬进水电暖俱全的廉租房,“第一次在自己的家、在这么像样的家、在这么温暖的家过节迎送亲朋”,高良备老人感慨新房子给他“长了面子、长了精神、长了喜气。”

    “拿到钥匙时我哭了!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是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每每回忆拿到保障房钥匙的情景,湟中县青柳化工厂下岗职工崔淑英总忍不住眼圈红润。曾经因租住一间15平方米小平房,不得已将已成年的儿子打发到爷爷家居住的崔淑英,去年和儿子一起搬进了坐落在县城庄隆路的“日月星光”廉租住房小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设施齐全、还有热水洗浴的廉租房,让这一同在一座城镇却曾无奈分离的母子心里无比的欢喜。

    一处房、一个家,改变了曾经“望楼兴叹”的高良备、崔淑英们的生活状态,也提振着他们的精神状态。 一栋新楼房、一片安居工程,改变着城市的景观容貌,也演绎着新青海建设的和谐美好。

    根据计划,2012年,青海省新建、续建城镇保障房将高达21.25万套,竣工6.78万套,将加快对人均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覆盖。“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0万套,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30%以上,全省千万群众家庭将享受到保障性安居工程惠民政策。

    从开始对无自有住房和人均自有住房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实施住房保障,到将保障范围覆盖到全省城镇所有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从基本实现对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到实现对人均建筑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从提出到2015年实现对人均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到目标渐行渐近,希望在递进,幸福在递进,和谐在递进。

    8平方米,10平方米,12平方米,16平方米……品读不断扩大的保障范围数字,我们更在品读“一切为了民生”奋力而为的情怀和进程。

    农村住房建设:从危房改造到奖励建房、到新房新村新产业联建,深度提升的是幸福

    如今走进青海乡村,随处可以看到农家院落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一时下已不觉为奇的乡村风景,是近年来青海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真实写照。

    青海省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2010年起创新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政策,2011年启动了“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2011年,全省2135个村庄被纳入“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其中186个村被确定为示范村庄。

    近几年,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建设的新房约21.6万户,拉动社会和农户投资110多亿元。按照集中投入、集中建设、整村推进的要求,186个示范村共整合村道、人饮、通电、环境整治、绿化、扶贫等涉农建设项目7大类,除住房项目外整合项目建设资金12.26亿元。

    借助持续加力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创新实施的农村奖励性住房政策、大规模推进的“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三大惠农建房政策”,一座座彰显特色风貌的农家庄院在青海省各地建起,部分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使用,很多村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众多住上新房、改善了居住条件、有了新致富产业途径的农户,纷纷在自家院落挂起国旗,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困难群众建新房,安居乐业谢党恩。”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宋家庄村村民宋维财在入住新房时特意贴了这样一幅对联。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村委会主任韩保长说:“政府出钱奖励农民盖房,实话好!”,在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奖励性住房双重政策带动下,阿河滩村村民们盖新房的积极性高涨,目前全村农房基本实现了“去土改危”,村民们住进了砖瓦结构的新房。

    与以往农村建房不同,在政府积极引导推动下,此轮青海省掀起的大规模农村住房建设进入科学规划新阶段,更加注重特色民居与绿色建材、现代生活的融合,更加注重新房建设与新村建设的结合,更加注重提升全省农村牧区住房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住房建设引领下,青海省积极实施建材下乡,大力推广应用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吊炕、保温墙材等用于农房新建;青海省加大了新农村改造村级规划、农村环境整治,积极拓展农村富民产业发展,农村住房建设近年来发生的“大变革”,革新着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合住房建设,民和马场垣镇翠泉村打造起了农家乐一条街,乡村旅游“游出”新活力。乐都水磨湾村引进环保生态养猪产业,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化隆阿河滩村绿化、亮化、美化村院,太阳能街灯落户到村,村里道路实现了硬化,新农村展现出时代新气象。多项综合措施,催生出大通县多隆村、平安县沈家村、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晋家湾村、巴浪村和陶北村等一批建起新房也建起新村、建起新村也发展起乡村旅游、生态种养殖等富农产业的新型乡村,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时下我们再到不少曾经去过的乡村看一看,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令现代生活气息扑面。今年,青海省将继续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继续推进上年未完成的1934个村庄规划编制,重点推进已完成规划初稿的660个村庄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全省10.97万户农村住房建设任务,并将农村奖励性住房省级补助标准由每户0.5万元提高到1.2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由每户1.92万元提高到2万元,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牧区住房建设。

    一间间暗伏隐患陈旧的土坯房夷为平地,一处处砖瓦结构的新房立于绿树环拥的新村,一串串笑声飞出窗棂,一阵阵甜蜜在心底激荡。在高原希望的田野上,在“生长”出一片片新房、一处处新村的土地上,幸福在生长!安居工程,不仅成为高原“和谐之城”、“幸福之城”的新元素,而且成为“和谐新村”、“幸福新村”的新元素、新支撑。

    游牧民定居工程:从流动帐篷到定居新房,从草原牧歌到城镇新曲,跨越递进的是幸福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搬进水电暖卫等生活设施“八配套”、附近有医院、有学校、有广场的游牧民定居新镇新房,牧民多杰才让高兴地说:“今后年迈多病的父母能就近锻炼、就近医疗了,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了,家里挣钱的机会也会多一些。”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牧民东治布老俩口,带着孙子住进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幸福滩牧民新村新居安享晚年。说起新家,老俩口一个劲说了十几个“好”。 东治布感慨:“这样好的房子,以前没见过,更别说住了。现在的新村水电路全通,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电话、网络、藏式家具、节能热炕,出门有广场可以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还有太阳能、风能路灯,有赛马场,有党员活动室、卫生所、幼儿园。这样好的住处,没有政府为我们修建,恐怕我们梦里也不会想到。”

    从居无定所、流动生活到入住新城镇、搬进新瓦房、新楼房,带给青海省牧民群众的不单是居住方式的变化,更是生活品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这变化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幸福新曲。

    青海省有史以来针对牧民群众单项补助最高、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自2009年实施以来三年时间,实际开工建设69850户,完工64066户,县城、集镇集中率达56%,村集中率达13%;全省共批复集中定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1个,投资57713万元;在定居建设中,共投工投劳123万个工日,折合资金约8520万元。

    三年时间,全省藏区27万牧民搬入了新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大部分牧户配备了电视机、摩托车、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得到缓解,牧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县、乡集中建设173个定居社区,加快了牧区城镇化步伐。同时,部分牧民群众进入城镇定居后,开始从事非牧产业,加快了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促进了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缓解了人、草、畜矛盾,为生态畜牧业建设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为全省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春风3月吹暖高原,也吹拂着众多牧户的幸福日子。我们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秀恰村,看到牧民卓玛杰部兄弟俩利用新住房开的超市生意挺不错。卓玛杰部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兄弟俩祖孙三代9口人,挤住在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放养着30头牛。由于草场距县城约50多公里,自然条件恶劣,草场可利用低,全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后,享受国家补贴4.3万元,兄弟两人通过政府担保贷款7万元,于2010年搬到了县城沿街的游牧民定居房。哥哥卓玛杰部住进上下两层、90平方米的定居房,将一楼的商铺开成了超市。弟弟将定居房留出一间房居住,其余的房子改成了旅馆。

    “再过一段时间天气热起来游客来多后,生意会更好的。” 卓玛杰部充满信心高兴地说,开业半年来,兄弟俩的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住得离县城近了、稳定了,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按照规划,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期限为五年。青海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这项利民工程实施。

    今年是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的第四年,也是攻坚之年。青海省进一步明确,以实现青海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建立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契机,将不断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水平,年内开建游牧民定居房14600户,全面提高入住率。

    春风又在悄悄染绿辽阔的草原。如果说绿色是高原牧区最美、最鲜活的色彩,那么游牧民定居工程就是镶嵌在草原最动听的音符。一个个仿佛富有生命的音符,弹奏着牧民群众的新时代幸福生活。

    ……

    “坚决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这场标志性重大民生工程的硬仗!”我们听到了这样坚定的决心,我们更看到了这样坚定的行动。几经艰难,几经努力, 到 2011年,青海省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在城镇,保障性住房已由单一的廉租住房,扩展到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和城市、国有工矿、林业、垦区棚户区改造八种类型。保障对象已由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逐步扩大到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在农村牧区,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农村奖励性住房、游牧民定居房“三房”建设与“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并举,帮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从无房到有房、从危房到安居、从狭小到宽敞、从偏远到便利、从恶劣到良好“五个”重大改变!

    2012年,青海省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程中,将加大水、电、路、暖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和公共设备建设力度,要把保障房建得更好,让城乡群众住得更好。到2015年,青海省将力争基本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使全省住房条件整体发生根本性变化,极大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青海高原凝聚起更强追赶新生活、新发展的热情、动力和干劲,幸福和谐在向上拔节。(记者/张利锋) 

 
 
 相关链接
· 早开工促竣工 福建保障性安居工程首季开工过半
· 天津市出台新规推进保障安居工程建设
· 陕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自查工作全面展开
· 关于做好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