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在德国汉诺威出席中德实业论坛并致辞。
刘利华在致辞中说,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
刘利华指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产业体系,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8.9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比重超过40%。当前,中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尽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将有所降低,但工业的主导地位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一是加快完善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发展实业的信心与能力。二是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进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四是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推广低碳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加快建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刘利华表示,中国是发展中的制造大国,德国是制造强国。两国优势互补加强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参加这次工博会,更深切感受到,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先进理念、创新能力和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同行学习借鉴。希望通过论坛这一平台,大家深入探讨交流,分享彼此成功经验与做法,为推动深化中德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制造业共同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