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广西文化“出海”:从“文化舟”走向“文化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03日 09时50分   来源:广西日报

    “美在广西”的歌舞、刺绣在韩国备受欢迎。

    2012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也是双方商定的“中韩友好交流年”。广西向文化部争取到“2012韩国·中国广西文化年”项目,以双向、互动的方式,与韩国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人文合作。

    4月27日,正在韩国首尔进行“2012韩国·中国广西文化年——美在广西”展演的广西艺术团,收到了国内传来的消息,文化部通报表彰了10家2011年度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广西榜上有名。

    作为欠发达、后发展省区,广西如何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经济文化大省(市)并驾齐驱,取得对外交流的好成绩?借随团报道“美在广西”韩国展演的机会,记者一探究竟。

    “美在广西” 拨动“美”的心弦

    “美在广西”是“2012韩国·中国广 西文化年”核心部分,由文艺演出和民族服饰展两部分组成。

    4月29日的演出地点,是忠清北道清州市的旅游胜地青南台。这里曾是韩国总统的别墅,悠远的历史文化与郁郁青葱的自然风光珠联璧和。背靠一汪碧水大清湖,下沉式的露天剧场在松树、枫树、百合树环抱之中,杜鹃花、锦囊花和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盛开。

    “什么尖尖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尖尖在水边?什么尖尖尖尖街上卖?什么尖尖尖尖姑娘前?”尽管听不懂歌词,但生动风趣的音乐和活泼诙谐的舞蹈,让观众一边听一边随节奏拍掌。看到舞台上“抢亲”的一幕,人群中发出会意欢畅的笑声。

    观众们席地而坐,不断有人见缝插针,猫身走进场内。座位已坐满,他们就坐在过道上,场外树荫下也密密匝匝地站了很多人。演出结束,韩国观众拥上舞台,排起长队,纷纷与穿着艳丽的演员合影。

    “太美了,这种感觉在电视里无法感受到。”一位韩国观众感叹。随后,他又意犹未尽地补充道:“像花仙一样。”

    几天前“美在广西”在延世大学演出,一位韩国女士也是如此评价。她说:“广西的舞蹈真美,像仙女一样。”

    “美在广西”,拨动了韩国民众心底那根“美”的琴弦。

    然而,在筹备阶段确定活动主题时,却颇费心思。

    “这个主题必须能够凸显广西的气质、韵味,并将持续不断地充实、延用,成为广西对外交流的品牌。”艺术团团长、自治区文化厅副巡视员马红英说。

    几番讨论,主题最终确定为“美在广西”。广西丰富绚丽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美在广西”提供了展示多样性魅力的可能。柳州艺术剧院担纲表演精品剧目《白莲》《八桂大歌》《刘三姐》中的经典片断,柳州博物馆馆藏的精美民族服饰展示,三江两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技艺表演,共同组成“美在广西”展演。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廖明君认为,整个展演的设计,生动地展示了广西的生态美、服饰美、歌谣美。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调度审美的切入点和情感的共鸣点。特色鲜明的“美在广西”,功到自然成。

    亲密接触 促进民相亲心相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亲在于心相近。

    如何使尽可能多的韩国民众接触“美在广西”,广西艺术团动了一番脑筋。

    首先,借助“美在广西”主场地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中国已建成的9个海外文化中心之一,步入刻着孔、孟、老、庄圣像的院墙和书墨气息浓厚的接待厅,即可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烈感染。中心以为当地人服务为宗旨,开展汉语教学、讲座、影视欣赏、展览、中餐烹饪等活动。这里既是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更成为促进中国与韩国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

    艺术团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遇见一位热情“粉丝”。温文尔雅的李大好,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受邀参加开幕式。中国老师们亲切地称呼他“李班长”。因为他是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学龄最长的学员。

    李大好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10年前,他仅仅是凭兴趣学中文。后来,是为了能到中国旅游方便。现在,“我实现了学习中文的最高目标”,李大好自豪地说:“我马上就要到中国上海工作了。”他打着红色的领带,“中国人一有喜庆的事情,都喜欢用红色”,神色快乐,好像是自家的喜事。

    在李大好的帮助下,记者采访了两位结伴而来的优雅女士,李在顺和宋琼美。她们是服装设计师,对色彩斑斓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特别有兴趣。宋琼美说,这些服饰和他们祖先的服装有很多相似之处,颜色则更加丰富多彩。

    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之外,艺术团选择了第二届韩中艺术节,并主动将展演延伸到广西友好道区忠清北道。

    韩中艺术节由韩国《亚洲经济》新闻社主办。这是一家以韩中英日四种语言报道全球经济新闻的新闻社。董事长郭永吉精通中国文化,先后6次到访中国。他从历史渊源观照韩国和广西的缘份,“70多年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曾留驻柳州。在抗日战争中,韩国青年与柳州姑娘曾在柳侯公园发生美丽的爱情故事,并流传至今”。

    艺术团借韩中艺术节,将“美在广西”搬上了延世大学的舞台。韩方司机伸出大拇指说,这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超一流”。演出当晚,剧场里有不少年轻白领。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一位,他的眼中带着惊喜和满足之情,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演出,很生动,非常棒。”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忠清北道,它和广西在2007年缔结友好道区。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曾于2011年9月率广西代表团对忠清北道进行友好访问,双方在经贸、农业、文化、青年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春天文化节”是忠清北道政府举办多年的文化艺术节,在当地人气指数很高。7天的节日里,青南台人流量超过10万人(次),很多都是全家几代一同出游,并吸引了很多观光游客。得知“春天文化节”的举办时间和“美在广西”到访韩国的时间相近,广西下决心,力争在这个忠清北道的本土节日里显示“美在广西”。

    记者在青南台现场采访了忠清北道经济通商局国际通商课课长文锡九。“‘春天文化节’举办了9届,广西艺术团是第一个登上这个舞台的外国团队。”由于脚部有伤,当观众们在终场音乐中和广西演员手拉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文锡九只能遗憾而羡慕地站在场边,“看得出来,我们的道民很喜欢广西歌舞”。

    “积极主动纳入对方的活动、节庆,立体化、多层面地与所在国民众广泛接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产生了极大的放大效应。”马红英说,“从官员到平民、从上班族到学生、从退休老人到家庭主妇,韩国民众对广西文化的钟情和喜爱,超乎我们的想像。”

    “美在广西”在韩国的成功举办,激荡出一波波同气连枝的情感共鸣。忠清南道公州议会议员朴洙贤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搭建起了一座理解两国文化的交流平台,也必将为韩中两国友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石。”

    外“借”内“联” 助力广西文化“出海”

    自年初的“多彩广西 壮美天堂——韩国欢乐春节”在韩国拉开序幕,“2012韩国·中国广西文化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经“你来我往”地开展起来。继“漓江画派”韩国展、“韩国摄影家广西采风行”和“美在广西”之后,包括广西木偶戏商演、青少年棋手交流、学者互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讲座、广西摄影展暨广西旅游推介等系列活动,正在持续推进,将一个充满生机的广西展现给韩国人民。

    “广西是第一个推出‘文化年’的省(区),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计划’中,走在了前头。”中国驻韩国使馆文化参赞、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沈晓刚说。2011年初,文化部启动旨在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计划”,各省、区、市利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这一平台,推出了“地方文化周”、“地方文化月”等富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大型综合活动。

    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何能拿到在异国举办“文化年”的大项目?沈晓刚认为,一则是“有内容”——广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文化建设有声有色;二则“有途径”——广西对外文化交流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借梯登高,借船出海。”马红英说,广西是欠发达后发展省区,文化走出去要善于借势借力,主动融入国家对外交流大局,既“花小钱办了大事”,又借了“东风”远扬“出海”风帆。

    近年来,广西文化“出海”有一系列精彩之举,如2011台湾·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节、赴泰国和中亚四国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参加新加坡第26届“春到河畔”活动、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中越两国连续10年轮流主办中越青年界河对歌联欢活动等,就是或借助央地合作的有效机制,或借助所在国成熟的文化平台。

    借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央地合作机制,“广西文化年”将有望打造成广西对外文化活动第一品牌。

    外“借”的同时,广西加紧内“联”。由自治区文化厅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对外文化工作厅际协调机制已经形成。“美在广西”正是通过厅际协调机制,调动了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广电、外事等多部门的资源,以大文化的格局支撑为期一年的“2012韩国·中国广西文化年”。

    借个案管中窥豹, “美在广西”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对机制、品牌、阵地建设的有效推进,对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间、大文化领域合作有效把握与协调的能力。

 
 
 相关链接
· 广西一季度亮点数据:文化产品出口增长90.8%
· 李长春在广西调研: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 广西:一批文化项目和作品获得“国字号”殊荣
· 广西:宣传文化系统要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作贡献
· 广西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惠民”惠及万民
· 文化的崛起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