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九江经济捷报频传:全市财政总收入54.4亿元,同比增收15.8亿元,增长40.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48亿元,利税总额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28%和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4亿元,同比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亿元,同比增长13.6%;外贸出口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九江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奥秘何在呢?省政协副主席、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一语中的:“‘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把经营城市赚的钱投向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引进大企业落户工业园区,解决了钱从哪里来、投向何处的问题。”
4月底,记者采访时看到,工业园开发如火如荼,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沿江区域已成为九江开放的主阵地、项目的密集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和新型城镇的示范区。
强工与兴城并重,组团发展城市,构建“大九江”格局
在沿江开发中,九江市坚持强工与兴城并重,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使主城区实现了从“两湖”(甘棠湖、南湖)向“八里湖”的跨越。
记者驱车来到八里湖畔,只见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学校、医院、体育馆、城市展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已建成;八里湖公园、八里湖大桥、市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这里3年前杂草丛生,人迹罕至,荒芜沉寂;如今道路四通八达,桥梁新颖美观,公园风姿绰约,一座生态新城呼之欲出。
九江市市长殷美根说:“八里湖新区在建设中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水面,三分之一的森林和树木,三分之一的建筑)的规划布局,营造观湖、观江、观山、观城的‘四观’效果,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九江市在建设新区的同时,不忘浔阳古城的改造,在“铺平市民门前路、点亮市民门前灯、疏通市民门前下水道”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历史、保护优先、提升改造、修旧如旧”的原则,把文化景观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将城市的面孔赋予个性和生机,让浔阳古城活起来。此外,投资125亿元,在中心城区建设10万套、5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去年,已开工建设了2万套,今年和明年还将各建4万套,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承载力、聚集力和辐射力,九江市组团发展城市,把沿江的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等地的城市建设纳入“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按照“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的原则建设“大九江”,避免城市小而全和重复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2010至2012年,该市安排了7大类100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220亿元,全面拓展城市框架,把九江打造成“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沿江港口城市。并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15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域的主干路网及重点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城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以上。
思路一变天地宽。3年来,该市在城市建设中实现了投资总额、项目个数、建设速度、土地收益、融资规模、规费收缴“六个超历史”,城区面积实现了翻番。仅去年,中心城区就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35个,完工61个,全年完成投资近200亿元。
工业与物流并重,大力推进港口物流和专业市场建设,打造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九江港辖区上至瑞昌市下巢湖,下至彭泽县马垱镇,常年水深6米,是水陆联运的国家级主枢纽港和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目前,九江港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集装箱运输江海联运航线,货物通过九江港可直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九江港已成为赣、鄂、皖、湘众多企业原料进口和产成品出口的重要通道。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九江沿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港口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拓展与提升。近年来,沿江港口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94亿元,新建及续建码头泊位19个,新增货物通过能力1280万吨。目前,九江沿江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45个,其中5000吨级以上的泊位27个,最大单件起重能力达800吨。据统计,我省每年近50%的铁矿石、41%的原油、60%的原煤均从九江口岸进口,94%以上的集装箱经九江水路中转到上海港运往世界各地。
记者在九江港集装箱码头看到,总投资4.4亿元、设计年集装箱吞吐量30万标箱的码头,气势恢宏,堆场摆满了集装箱。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集装箱码头去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2万标箱,同比增长18.3%。今年集装箱吞吐量有望达到16万标箱。”
九江市在沿江开发过程中,坚持做好专业市场的建设,繁荣城市经济。总投资12亿元的新雪域物流园,是一座具有国际标准的专业综合物流园,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分农副产品、冷冻食品等交易区。据了解,该园冷库是我省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冷淡库,库容量10万吨;一期已投入使用,库容量4万吨。
总投资18亿元的中部庐山皮革红木大市场已在瑞昌开工建设,计划建设11万平方米的红木主题购物中心、3万平方米的皮革主题购物街区和5.3万平方米的五星级豪华酒店。同时建造一条木雕文化长廊和一座红木精品收藏馆,力争打造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皮革红木大市场。
目前,九江市年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有1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补充的物流网络。此外,琵琶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代综合大市场、宏大五金电器城等专业市场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强化九江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的地位。
开发与保护并重,实行“三个坚决不搞”,保护沿江生态环境
近3年来,九江沿江的工业发展迅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该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严把环保入口“三关”,即产业选择,环保为准;产业发展,环保先行;产业监管,环保贯穿。同时实行“三个坚决不搞”,即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搞,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搞,环保措施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搞。严格的准入条件,让九江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记者在绿晶光电有限公司、上海超日(九江)太阳能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看到,车间内生产设备先进,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三无”(无烟尘、无污水、无噪音),工人劳动强度并不大,但产值非常高。
该市还规定,凡是环保不合格的沿江老企业,一律关停;能改造工艺的,从城区搬到工业园内。同时,拆除了沿江大批工业烟囱和工业废水排放管道,使得一度被污染的河流湖泊重新变得清澈起来,一个个绿色企业在沿江得到又好又快发展。九江发电厂按照“上大压小”的政策,投资47亿元建设2台66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将污染大、能耗高的一期两台发电机组关停。第一台66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今年11月可投产发电,第二台66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明年底可投产发电,投产后可达到清洁生产的水平。
“养山护水”是九江人的执著追求。近3年来,该市累计投入百亿元用于沿江、沿湖的环境保护。目前,该市已建成两个日处理能力总计达1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沿江县(市)也都建有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据统计,去年,九江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3天,优良率99.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境内的长江及鄱阳湖流域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九江市把沿江开放开发放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度来谋划,全市人民正坚定信心、排难奋进、乘势而上,努力把沿江平台打造成工业化、城镇化比较发达的沿江经济发展的黄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