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首先是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创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完善税收制度,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上海责无旁贷地要做好税制改革这篇大文章。
“营改增”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推进实施“营改增”改革试点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率先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发展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
“营改增”改革试点列为2012年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重点推进的第一项改革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反复强调:实施“营改增”改革是上海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机遇,事关上海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上海一定要坚决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精心设计、严密制度,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合力推进“营改增”改革,确保完成中央交给上海的改革试点任务。
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同志也强调指出:“营改增”试点是一项与服务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税制改革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对上海既是机遇也是考验。
破解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瓶颈
“营改增”在破解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方面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实行“营改增”后,从制度上解决了货物与劳务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问题,为现代服务业试点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制环境。一方面,试点企业的进项税额得以抵扣,现代服务业试点企业的税收负担整体下降,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国内外各类投资和生产要素向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国际性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意愿明显增强,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实行“营改增”后,形成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首先是有效减轻了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少制造业企业利用因减税而带来的收入,进一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的投入力度。二是为现代服务业试点企业打通、延伸和拉长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少企业主动将一些生产型服务业务转为向外部发包,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三是为大型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提供了完善的税制保障,已经有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从制造业分离出来,有效地解决了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母体企业的主业得以做大做强,上海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小微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得益明显
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营改增”后得到了有力的促进。占全部12.9万户试点企业68.2%的8.8万户小规模纳税人,绝大多数都是小微企业。由于实行了3%的增值税征收率,低于原先营业税5%的税率,税负明显下降,成为本次“营改增”试点的最大受益者。这在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对许多存在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实行“营改增”试点后,通过对国际运输服务和研发设计服务实行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技术转让、技术咨询、鉴证咨询等服务贸易出口实行免税政策,提升了上海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扩大了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市场需求,有效地调动了服务贸易出口试点企业为境外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贸易的积极性。
研究解决试点中发现的问题
一些专家就表示,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有些是因为目前试点区域和行业范围比较窄所造成的客观制约,这反而更加坚定了深化扩大试点的决心和信心。
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探索扩大改革试点范围。重点是对今年一季度本市“营改增”改革试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动态跟踪和专题调研,系统梳理和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将与“1+6”行业相联相关的行业及业务纳入试点范围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打通和延伸增值税抵扣链条,实现充分抵扣,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征税问题。
事实上,一些解决方法已经在运用,并取得明显的效果。比如针对交通运输业的燃料消费较大,过去获取增值税发票较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就建议这些企业购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电子加油卡,依靠现代技术来保障消费的真实性,同时也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进项税额抵扣。一个事实就是,过去一年,中石化和中石油销售的加油卡2万张,而今年第一季度就达到10万多张,由此这些企业从“营改增”中得到了实惠。另外,诸如邮电通信费用、物业管理费用、过桥过路费等也正在研究逐步纳入试点范围。
另外,财税专家也为企业支招:企业应尽可能要按规定取得进项专用发票,作为增值税抵扣内容。同时“营改增”后以不含税价确认收入,购买服务的企业成本、税收也将随之下降,很多企业用节约下来的税收,增加对新的外购项目的投入,形成良性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进一步合作。(记者 陈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