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扶残心口烫,温暖同行水飘香。”在鹿寨县举办的“三月三”山歌会上,群众唱山歌抒发赞誉——据统计,该县参加“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的残疾人家庭,九成以上创业成功,平均每户增收9000元以上,有效改善了生活状况。
从2010年起,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与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残联共同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截至今年5月,全区共组织14万个党组织和3万多名党员结对帮扶2.535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成为“惠民生、构和谐、利党建、促发展”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这一创举不仅得到自治区领导的肯定,还为今年启动实施的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受助家庭普遍增产增收
“让我对今后的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这些钱对别人来说不算多,但对我帮助可大了。有了它,我的创业路才能顺利走下去,也让我对今后的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兴安县残疾人秦胜明说。
这位走路依靠拐棍的汉子,从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在“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的资金扶持下,他将收到的上千元创业补助全部投进竹鼠养殖业,仅此一项年收入近万元,闯出了人生一片天。
与秦胜明一样,全区受扶持残疾人家庭普遍增产增收,大部分实现稳定脱贫。其中,武宣县残疾人周年强接受资助,积极开发经营传统特产“红糟酸”和家族独创“周氏包子”,从临街随意流动摆摊的小商贩发展到现在拥有80平方米临街铺面、300平方米工场、有自己品牌、年收入达数十万元的老板,成为当地“明星级”人物。
在玉林,受扶持残疾人家庭涌现出一批创业致富模范。如北流市曹锡新养猪从100多头发展到700多头,年利润有10万多元;陆川县赖日强注册成立公司,经营的中国名猪陆川猪扣肉、土窑猪等产品畅销全国;博白县刘入源办起种羊场,年产值增长1.5倍,一度吸引中央电视台前来专访。
从“上访户”到“先进户”的转变
“培训一人、造福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各地在发挥组织部门的组织优势、财政部门的财力优势、残疾人组织的工作优势和村党支部、党员能人的服务优势,找准“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专项扶贫项目载体的同时,还特别注意结合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村“两委”干部大培训和返乡农村党员技能大培训,加大对残疾人的创业就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贵港市根竹乡的残疾人覃厚其,过去靠开残疾人三轮车搭客赚钱养家糊口。2007年残疾人三轮车搭客禁令出台,他失去了收入来源,为此多次上访。“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实施后,他经过培训掌握了养鱼养鸭技术,并得到4万元资金扶持,开办了养殖场,靠着辛勤劳作,很快脱贫致富。
先富起来的覃厚其不忘回报社会,大量聘用残疾人员工,允许他们投资作股东、参与年底分红。他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与另一位残疾人陆伟保共同发起成立乡残疾人爱心互助协会,帮助30位残疾人开办家电维修店、杂货店、蔬菜瓜果批发店。不仅做到了自食其力,还成为“先掌握技术后传授技术”和“先富带后富”的先进典型。
两年多来,全区2万多户受扶持残疾人家庭普遍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2门脱贫致富技术,增强了发展后劲,实现了“培训一人、造福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效果。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残疾人的观念开始转变,从过去的救济型向自我劳动型过渡,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创新机制扩大助残力量
“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为确保工程落到实处,各地纷纷把助残扶贫纳入“创先争优”活动,列入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创新帮扶机制,扩大了助残扶贫的社会力量。
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组织动员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村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和300多名党员与25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签订帮扶协议书,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集体。
来宾市深化拓展“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打造“扶残建和谐5个1000工程”工作品牌,共有2137名残疾人获得扶贫资助,2581名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2015名残疾人配备辅助器具,2247名残疾人接受助学和培训,1120户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圆了安居梦,1000名残疾人得到托养资助和服务。
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无不闪现着一个个共产党员的身影。以贺州市八步区西南村党支部书记周其光为例,他为残疾人黄世松出主意、筹资金,量身设计了“山上种果、旱地种淮山”的长短结合发展生产模式。几年下来,原本生活困难的黄世松收入节节高,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新建了住宅楼。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密切了党组织、党员与残疾人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记者 魏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