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首批24位吉林援藏干部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从茫茫长白山来到巍巍喜马拉雅山,在日喀则开始了平凡而不平常的援藏生涯。从那时起,在祖国这一南一北、一东一西两座山峰之间,凌空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友谊进步的桥梁。一批又一批来自吉林省各地区各部门的援藏干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跨越万水千山,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为雪域藏乡的发展与稳定,默默奉献着青春、汗水、热血甚至生命。他们用超乎常人的毅力、脚踏实地的行动和爱民为民的情怀,在后藏大地和藏族同胞心中树立起吉林援藏的永恒丰碑。
如何将内地先进的发展理念、将吉林的人才技术等优势带到日喀则,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几批吉林援藏干部一直深入思考、努力破解的课题。
“围绕有利于服务民生、有利于维护稳定、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原则,把60%以上的援藏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刘化文告诉记者,在吉林、西藏两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先后4批、106名援藏干部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吉林省的援藏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了既符合中央和省委要求又贴近西藏日喀则地区实际的独具特色的援建之路。
经济援藏,挺起雪域藏乡发展的“脊梁”
到过日喀则的人都知道,在这座“离太阳最近”的城市,有一条“天路”叫吉林路。它一端连着繁庶的日喀则城区,另一端连着规划中的日喀则火车站。这条生态路、景观路、样板路,是4批吉林援藏干部汗水和心血的结晶。随着道路的不断延伸,两旁藏式风格的店铺林立而起,见证着日喀则前进的脚步。在日喀则72万人民心中,这是一条凝结着2700万吉林人民深情厚谊的金色坦途,更是一条通向美好明天的希望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
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萨嘎县,干部群众今年将迎来一件期盼已久的喜事:来自辽源市的援藏干部精心谋划的总投资1300万元、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萨嘎县党政综合办公楼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今年这个项目建成后,将结束萨嘎县自1960年建县以来没有党政综合办公楼的历史。”辽源市援藏干部、萨嘎县委常务副书记李军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
除此之外,行署办公楼、地区幼儿园、民俗文化村、地区发改委培训中心、广播电视培训中心、建设局联审楼等一大批建成的援藏项目,特别是实施了惠及民生的“太阳灶”、“太阳能工程”、“安居工程”三大工程,对日喀则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重在解决现实问题,那么产业发展则关乎长远和未来。在项目建设上,吉林援藏注重“输血”更重“造血”,突出产业援藏,着重帮助受援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西藏也能产高品质的‘老棒槌山参’。”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恐怕说100遍你也不会相信!然而,在吉隆县喜马拉雅特色产业园的人参试种基地,吉隆镇镇长熊维波手里拿着一株长约15厘米的人参,正兴奋地展示
给记者。在吉林援藏干部的大力扶持下,2010年秋,产业园引进人参种子5万粒,3年参、5年参、10年参苗2万株,采取播种与移栽同区域实验。今年3月,吉隆县“老棒槌山参引种”项目以高质量、高标准通过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其实,人参种植只是吉隆县“3111富民计划”的一项发展举措。所谓“3111富民计划”,即3年时间内发展1000亩长白山人参、1000亩沂蒙雾茶、1000亩黏甜玉米。同时,还投资建设了冷链物流加工园,形成集冷冻、冷藏、冷鲜、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强化对喜马拉雅特色产业园发展的支持。特色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群众增收6000万元。
白山市援藏干部、吉隆县委书记孙立君告诉记者:“援藏工作组结合吉隆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实施了喜马拉雅特色产业园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这个特色园区,已经成为吉隆经济腾飞的希望!”
据了解,十年间,吉林省累计建设和正在建设的援藏项目共计178个,安排投入援藏资金达4.75亿元。
智力援藏,注入自主发展强大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济援藏固然重要,但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对于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更是不可或缺。为此,吉林省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把智力援藏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品牌”。
在选派第四批援藏干部时,吉林省特意精选了4名专业技术干部,来自长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现任定结县农牧局高级农艺师的李孝军就是其中的一位。
“感谢长春援藏工作组和‘李教授’,是他们手把手地教,才让我在这么短时间内掌握了这门先进技术,帮我们脱贫致富。”说出这番发自肺腑话语的,是定结县江嘎镇的藏族同胞占堆。在海拔4300米的他家大棚温室里,记者看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西瓜等这些只有在平原上见到的时令果蔬,在这里正花开繁茂,果实累累。
长春市援藏干部、定结县委书记丁向晖告诉记者:“温室里产出的每一种果蔬都受到了追捧,一到市面就销售一空,为菜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原来,长春援藏工作组到定结不久,针对当地生产基础极其脆弱、靠天吃饭现状,经过认真、深入调研后,决定把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来,帮助当地农民实现高层次嫁接,实现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第四批援藏干部中的农业专家、有着22年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经验的李孝军,主动请缨,带领当地农民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不厌其烦地讲,身先士卒地干。终于,一栋栋生机盎然的大棚,在生命的“禁区”矗立起来。如今,定结县已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蔬菜靠外运的局面。
“缺什么,补什么。”在各种先进技术对接的同时,一个又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培训项目,在雪山之麓、松江之畔,如火如荼地展开。
2011年5月,来自吉林省的6名援藏医疗队员,完成了定结、萨嘎的援助任务离开了日喀则,而他们在当地留下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
2010年11月,日喀则18个县市的45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在长春市完成了培训工作,带回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011年4月,来自日喀则地区的30名乡镇党政干部在吉林省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学习考察,带回了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和服务民生工作的新办法;
……
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中心组从援藏资金中安排1400万元作为培训经费,占援藏资金的10%,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培养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1500名,为日喀则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援藏工作能否卓有成效,关键取决于干部素质。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中心组创新管理模式,建章立制,加强自我管理、教育、监督和服务,努力打造过硬的援藏干部队伍。他们成立了援藏工作领导组织——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中心组,确保每名援藏干部在统一指挥、有序管理的条件下完成援藏任务。此外,中心组还创新“1+3”管理模式:“1”就是坚决服从地委、行署的领导,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3”就是吉林省委组织部、援藏干部派出单位和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中心组共同实施“三位一体”的管理,努力建设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援藏干部队伍。
文化援藏,让世界更了解西藏文化
2012年3月,《喜马拉雅五条沟》首发式暨吉林文化援藏作品研讨会在长春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作品和对文化援藏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吉林文化援藏的又一丰硕成果。
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对口援藏的战略部署,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在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以及定结县、吉隆县、萨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批吉林文化艺术人士也在为西藏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抢救保护濒临灭绝的陈塘夏尔巴人原生态文化、拉亚旦嘎甲谐歌舞以及羌姆石窟等西藏文化瑰宝,以文化援藏的丰硕成果为促进西藏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吉林省文化援藏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春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的敬畏之心,使赵春江走进西藏;深厚的人文情怀,对西藏土地、人民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使他逐渐成为一名藏域文化的保护者、传播者。从2002年至今,他先后17次入藏,写下100多万字的西藏笔记,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图片,先后出版了文化援藏丛书:《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中国夏尔巴人》、《中国达曼人》、《甲谐歌舞》、《生命之于西藏的感悟》、《珠穆朗玛的故乡》,创作了30集48万字电视剧本《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为文化援藏作出了贡献。
西藏拥有底蕴深厚的文化,但由于地域自然条件的制约,大量文化瑰宝却不为世人所知。
为了让更多的人真切地感知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前三批援藏干部在开展经济援藏的同时,还富有成效地开展了文化援藏工作。第四批援藏工作开展后,援藏干部中心组把文化援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认真谋划文化援藏工作思路,结合西藏实际和吉林实际,充分发挥吉林文化大省的优势,把文化援藏作为吉林的品牌和特色,打造软实力。
为了更好地宣传西藏文化,第四批援藏干部中心组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宣传组,从援藏干部中抽调6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还聘请了4名顾问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同时借助吉林省成立的“吉林省文化援藏促进会”,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的作用,重点宣传、推介了夏尔巴文化、羌姆石窟寺、唐蕃古道、蕃尼古道等文化项目。据了解,经过多方呼吁与奔走,羌姆石窟遗址已经获得第一笔拨款40万元,进行先期保护和简单维修,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程序已经启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已经认可这一文物的价值。
为了借助文化企业在技术、资金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优势,2011年4月,援藏干部把全国著名的宝凤剪纸有限责任公司引入定结县,建立了剪纸基地,培训了近百名剪纸人员,他们以藏族的历史、文化、习俗、风光等为题材,创作出一批作品,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援藏精神,一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白山雪山手牵手,松江雅江情相连。10年援藏,日喀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平坦宽敞,楼群拔地而起,农牧民住进了漂亮的新居、用上了洁净的太阳灶,新盖的学校里充满孩子们的活跃身姿和欢声笑语……
在省委组织部、省援藏办和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又一批吉林援藏干部把西藏视作第二故乡,把日喀则各族人民当作亲人,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奏响了“藏汉一家、相亲相爱”的时代强音。
日喀则第二高中的13名贫困家庭学生不会忘记,是吉林援藏干部的大手牵住了他们的小手,用自己的高原补助金,用爱心帮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萨嘎县雄如乡4岁藏族孩子加措和家长不会忘记,是辽源援藏干部到家中义诊,并安排患儿到县医院治疗,还捐助了500元为孩子补充营养;
吉隆县的20余户困难群众不会忘记,是白山援藏干部到家中走访慰问,帮他们解决了生产生活物资;
……
吉林援藏干部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铮铮誓言,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奉献之歌。
援藏干部邢心东在藏历新年期间坚持值班,患上了感冒,为了不打扰大家过藏历年,他简单服了几片感冒药硬撑着,后来发展成为高原重度肺水肿。参与抢救的解放军第八医院医生说:“再晚几个小时,就非常危险了!”
援藏干部丁向晖在得知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给定结县造成严重灾害后,毅然放弃休假,含泪辞别弥留之际的岳父,连夜赶赴定结抗震救灾一线。他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失去亲人的悲痛,连续奋战3天3夜,几次晕倒在救灾现场。
一人援藏,全家援藏。许多援藏干部的妻子默默承担起了家庭重担,许多援藏干部的父母忍着病痛为儿子卸下牵挂,许多援藏干部的儿女把对父亲的思念深深隐藏心底……
真诚的付出与奉献,使援藏干部这一群体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援藏干部的身影,如雪山一样高高耸立在日喀则人民心中。
日喀则地委书记丹增朗杰对吉林省援藏干部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吉林援藏干部发扬“老西藏精神”,把日喀则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真心实意为受援地人民办实事、谋福祉,赢得了广泛赞誉,在后藏大地树立了吉林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巍峨雄浑的高原是冶炼精神的熔炉,奔腾不息的雅江是涤荡心灵的试验场。
经过雪域高原的历练,一批又一批吉林援藏干部在奉献中收获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实现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他们对个人的利益得失计较得少了,对集体、西藏、国家的发展考虑得多了,人变得更加真诚和坚韧,更加乐于奉献。援藏干部们说,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充实了自己的人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增强了自己的党性。
比高原更高大的是无畏的精神,比雪山更纯洁的是无私的心灵。
吉林援藏干部这个团队体现出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劲韵律,是这个时代宝贵的财富。(刘斌 记者赵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