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来自于大变革——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
2006年,甘肃省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毕6年之功,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圆满完成了这场“文化之变”战役,迎来了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新命题带来新挑战
甘肃无疑是文化资源大省,面对经济欠发达而文化资源富集的现实,如何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严重束缚着文化单位的创造力和搏击市场的竞争力,体制问题已成为制约甘肃省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面对文化发展新形势,只有改革创新才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动力之源。
思路在深入思考中明晰:必须解放思想,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谋发展,打一场文化建设的“翻身仗”。
2006年,按照中央既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展开,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然而,作为一场前无遵循的大变革,摆在眼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确不易:难就难在这是一场涉及很多“文化人”身份之变的革命,难在长期形成的陈旧思想观念必须转变,难在诸多束缚发展的陈规陋习、体制弊端必须破除。
改革势在必行,不可逆转。
在召开多次会议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省上确定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改革原则和思路。
改革,率先从出版发行领域突破。2006年初,借助《读者》杂志良好的品牌优势,甘肃人民出版社实现转企改制,成立了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由此拉开序幕,迈开大步。
随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改革、广电网络整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逐步有序推开,一场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目标的文化体制改革战役在陇原大地全面打响。
“一把手”工程力推改革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是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真实写照。
今年2月,在太原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仿佛一声春雷,吹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集结号”。中央明确要求,在党的十八大前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省委、省政府为此掷地有声地提出:全力以赴、奋力追赶,在5月底,基本完成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推进改革的关键时刻,今年4月,省委常委会决定对文化体制改革实施“一把手工程”,要求各市州主要领导作为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亲自抓好改革重点工作,要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
自此,各地纷纷召开市(州)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改革工作,并将原有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升格,由当地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一个指挥有力、高效运转的组织领导体系在全省形成,有效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全力以赴,高位推动,改革势如破竹,难题纷纷化解,捷报频频传来。甘南、庆阳、陇南等地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全程督办改革工作,改革进程明显加快,改革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实践表明,党委、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连辑深有感触地说。
与此同时,甘肃省还建立了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督查倒逼落实的责任机制,并组织专项督查,使一些改革中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并及时得到解决,有力确保了改革工作真转真改、不打折扣。
完善政策力保改革
毋庸置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策作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为了让国有文化单位轻装上阵,中央和省里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改制单位的出路问题,密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结合省情,省上积极研究制定了甘肃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2007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关于支持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政策和措施的纪要》,从财政投入、税收、社会保障、土地、投融资、收入分配、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以及资产处置等方面对改革予以支持。针对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市州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合并和市、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2012年,省上又分别出台了《甘肃省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组建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方案》《关于组建市(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机构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市(州)、县(区)两级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在推动改革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根本要求。为了妥善解决好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人员分流和社会保障等关键问题,有关部门积极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细化工作措施,在灵活运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等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一团一策”、“一单位一策”,确保“成熟一家、转制一家,平稳改革,不留尾巴”。 2009年,针对省杂技团、兰州电影制片厂、甘肃音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在人员分流安置上给予特殊政策,还将杂技团的退休工龄放宽到25年。
推进改革是为了发展。甘肃省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实施方案》《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省上提出一系列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和措施,正式出台了“1+6”文件。其中,《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涉及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扶持、人事等八个方面,是对文化改革发展政策的一次集中概括和提炼。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也从2008年设立之初的10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0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达118个,累计金额4547万元,拉动社会投资13.3亿多元。
改革带来文化新春天
2012年5月31日,对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在中宣部的正确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甘肃省全力攻坚,提前4个月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务,一份浸润着汗水的成绩单赫然呈现——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出版发行实现全行业转企改制,除中央要求保留事业体制和划转、撤销的外,全省63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制为企业;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县电影公司完成转企改制;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以及下属市州、县区分公司全部挂牌运营,省、市、县网络实现三级贯通、全省一网;组建成立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中甘网络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综合行政责任主体组建工作方面,14个市州、86个县区全部完成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合并,全部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初见成效……
冲破了体制的藩篱,一股求新思变的文化春潮正在席卷陇原,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呈现出崭新局面:
——建立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文化提升行动”的重大部署正在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
——一批重点项目加紧建设,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向深入拓展;
——武威雷台天马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园区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以读者出版集团公司、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甘肃新华书店集团公司以及新成立的甘肃演艺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展步伐加快,一批民营企业成长迅速,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大营救》《卓尼土司》等影视剧,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数字电影《锁麟囊》以及鼓乐剧《鼓舞中国》、秦剧《敦煌之恋》、纪录片《河西走廊》和《两当兵变》等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相继推出,文艺精品创作势头良好;
……
改革凝聚人心,改革激发活力。经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洗礼,甘肃正在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阔步前行。(记者张倩 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