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这里,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这里,回汉各族群众手足情深,互帮互助百业兴。
黄河水,是这片土地的富裕之源;民族团结,是这片土地的幸福稳定之源。多年来,宁夏各族儿女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民族团结,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宁夏社会稳定。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生动局面。
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历久弥坚
宁夏总人口630多万,其中回族人口逾21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4.77%。
宁夏,是一个有着民族团结光荣传统的地方。在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里,珍藏着这样的历史画面:
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途经西吉县单家集。红军指战员露宿村外,尊重回族风俗,买卖公平,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热情为群众送医送药。当地回族群众由衷地称红军为“仁义之师”,并与红军举行了隆重的拜访仪式,红二十五军回赠清真寺一面锦旗:“回汉兄弟亲如一家”,这面锦旗现存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途经单家集,回族群众以最高规格的民族礼节予以迎接。毛泽东被迎进清真寺参观,并在寺内北厢房和阿訇亲切交谈,当晚住宿在清真寺隔壁一贫困农户家中。
1936年9月14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西方野战军一军团在代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来到单家集,驻扎了40多天。
1936年9月,单家集苏维埃自治政府成立,选举回族农民马云清为政府主席,这是西吉县境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回汉各族人民,深深铭记着这一个个弥足珍贵的历史时刻。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单家集群众自发捐款修建了纪念碑。
200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单家集人民再次捐款集资,21户农民举家搬迁,让出地方,兴建了占地72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和以中阿两种文字铭刻着“伟大领袖、人民救星”字样的民族团结碑。
如今,西吉县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纪念馆,一座蜡像作品引人注目,再现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坐在土炕上与回族老人促膝长谈的场景,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老一辈革命领袖与回族群众的深厚友谊,生动展现了宁夏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宁夏回汉各族儿女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惜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继往开来,今日宁夏政通人和、繁荣稳定,民族团结植根于回汉各族人民心间,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塞上山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
回汉各族人民手足情深
在宁夏大地,传诵着很多民族团结的佳话。汉族军官何健13年如一日坚持照顾、资助回族残疾青年李少军一家,累计资助20多万元,6次动用准备结婚的钱,4次推迟婚期。
宁夏第三人民医院回族护士虎蕊,6年如一日照顾汉族孤老患者。
海原县回族妇女马志英,多年来救助抚养了186名回汉贫困女童。
灵武市满族女教师王晓花,17年来不顾家境困难,坚持帮助3名回族姐弟求学。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回族“半面女”郝彦琴,为汉族盲人夫妻张玉瑞、张玉香“导航”。郝彦琴脸上天生的神经性肉瘤因病疯长,遮住了半边脸,只剩下一只眼睛。张玉瑞、张玉香自幼双目失明。这个回汉残疾人“互助小组”,已深深镶嵌进对方的生活,无法割离。
同心县韦州镇,73岁的回族老人苏锦山自办敬老院,为37位回汉孤残老人“养老送终”。汉族孤残老人去世,他请人按照汉族风俗看坟地,直到其入土为安;回族孤残老人无常,他请来阿訇送埋体。
……
这一幕幕、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在塞上大地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动,更是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印证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宁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回汉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互帮互促成为自觉习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
立法护航民族区域自治
宁夏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探索和实践的摇篮。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在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臻完善。自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宁夏先后制定了15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决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切实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落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宁夏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民族政策,不断加大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制度,每年从全区选送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到上级机关、发达地区、艰苦地区挂职锻炼,注重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现实考验中、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培养、识别、使用干部,让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走上重要岗位,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目前,宁夏各级党政机关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26.3%,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占31.3%;各级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占39.3%,各级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占33.7%,接近或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宁夏不断完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改善民族聚居地区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先后建设了100多所回民中小学校,在银川建设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育才高级中学,专门面向民族地区免费招生,使少数民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实行全寄宿制,政府每年还给每位农村户口学生补助1000元生活费。目前,该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40%,其中回族女生占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的38%,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家庭。
目前,宁夏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都在35%以上。2011年,宁夏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录取比例达34.5%,基本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建设各族群众美好精神家园
宁夏在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时,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把传承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有机融为唱响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相统一的过程,建设各族群众美好精神家园。
宁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团结的思想引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回族文化,建设中华黄河坛,感恩母亲河、感恩祖国;创作了电影《同心》,重磅推出了《月上贺兰》《花儿》等回族舞剧;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促进回族器乐、歌舞、服饰、饮食、回医回药等民族文化的发展。
加快发展为回汉各族人民谋福祉
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是最大的区情,特别是中南部地区,聚居了全区59.1%的回族人口。
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宁夏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优惠措施的实施,一个个关乎宁夏发展大计的宏图的展开,正将宁夏推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为回汉各族人民带来新福祉。
新世纪以来,宁夏先后4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西海固地区的发展问题。
提出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兴建了弘德、厚德等慈善产业园区,采取“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办法,旨在让全区42万特别困难、特别需要关心的残疾人过上幸福生活,妥善解决各族特殊困难群众的就业和供养等问题。
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让“天下黄河富宁夏”有了新的注解,从传统的侧重农业开发向产业经济带转型。
全面启动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将宁夏中南部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发展难度大、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35万最困难群众,妥善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搬迁人口中超过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群众。
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及大县城建设正在阔步向前,不断增强中南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中南部地区经济增速年均保持在10%以上。
加快构筑内陆开放经济,充分发挥民族团结和清真产业优势,努力把宁夏建成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回族之乡”繁荣稳定、开放包容、团结和谐的崭新形象。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每年实施10项民生计划、办好30件实事,过去5年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全区财政支出的70%以上。
高水平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统筹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
兄弟齐心百业兴。与2006年相比,2011年宁夏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060.8亿元,增长1.8倍,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1.4亿元,增长2.4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0亿元,增长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8.5亿元,增长2.7倍。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快速崛起。特色优势农业规模扩大,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现代服务业提档增速,旅游业迅速发展,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6公里,85%的村通硬化路。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西部百强县的县(市)由1个增加到6个。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4.4%。
“六盘山松柏一排排,回汉乡亲(哈)亲手栽,黄河水引到咱家乡,回汉乡亲(哈)干得忙,好政策呀人人夸,各族人民是一家。”这是一首流传在六盘山区的回族花儿,唱出了宁夏回汉各族儿女心声。
展望未来,塞上大地回汉各族儿女将在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描绘出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