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立足本省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深入开展“四在农家”、“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在创建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创塑人、以建惠民”的方针,积极鼓励并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采取树典型强推广的方式,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整脏治乱”、“四在农家”、“满意在贵州”、“祖国好·家乡美”等特色品牌。从农村到城市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贵州省已形成燎原之势,为加快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动跨越激活了源泉、凝聚了动力。
以文化人
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贵州省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目标,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贵州时代精神,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奋发赶超的热情。
围绕重要节庆、重大主题,贵州省广泛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重大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同时,依托贵州省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8处,基本形成了教育意义突出、内容充实、史料丰富、辐射面广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共有25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免费开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爱国主义基地建设,贵州省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激发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内在活力。
通过持续开展“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在全国掀起多彩贵州风,扩大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树立和形成了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文化思想,激发歌唱贵州、热爱贵州、建设家乡的激情,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得到增强。
多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在干事创业中塑造和弘扬了大关精神、抗雪凝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和扶贫攻坚中的“背篼干部精神”。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和大力宣传,激发起了贵州人民在逆境中崛起的志气,更加坚定了后发赶超的信心,振作起了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一首首激昂的精神赞歌,一曲曲豪迈的奋进乐章,构筑起“自觉自信自强、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为贵州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奋力冲出贫穷落后的经济洼地,积蓄了不竭的动力。
以德育人
始终把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是贵州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大亮点。
去年,贵州省借承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机,广泛开展“争做文明有礼的贵州人”活动,充分展示了贵州省开放、和谐、进步、文明的新风尚。开展“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和“春晖行动”等具有贵州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全省20万名绿丝带志愿者与26万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弘扬。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创新道德建设载体,余庆县和威宁自治县积极开展“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全省多个市、县大力开展“诚信农民”建设活动,既推进了农业发展,又树立了诚信意识,提高了农民素质。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道德公民建设活动的开展,使贵州省涌现出李泽英、阿里木、张蕾等大批“身边好人”。近期,贵州省又涌现出贵定县村民天寒地冻无私救助受伤乘客、贵阳农民工和的哥勇斗歹徒、“最美贵阳女孩”寒夜勇救落水男童等感人事迹。
据了解,贵州省从2007年至2011年,先后组织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和两届省级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推出全国道德模范4名、获提名奖26名,评选出全省道德模范42名,获得提名奖的有62名。
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方面,贵州省广泛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统计数字显示,自2009年活动开始以来,贵州省每年有500万以上中小学生参加该主题系列活动,基本做到了全省中小学全覆盖。特别是在2011年开展的“在党旗下成长”诗文大赛、“红歌唱响校园”歌唱大赛、“传统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革命诗词”书法大赛和“我爱我家”绘画大赛五项活动中,全省中小学学生参加人数达580多万人,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未成年人热爱祖国、赞美家乡、建设家乡的赤诚情怀。扎实开展“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老师培训工程。从2010年起,对全省千所中小学校万名以上思想道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教师7000余人,涉及全省6000多所中小学,在学校中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风尚。
据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祖国好·家乡美”和“千校万师”这两项工作,已经成为贵州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知名品牌,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文明办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创塑人
让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中得实惠,从而有效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这是贵州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以“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和以“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为抓手,赶走了脏乱差,治出了精气神。
以“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抓手,扎实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贵州省从2006年起,以整治“五脏五乱”为重点,大力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通过采取明察暗访、群众满意度调查、媒体曝光、黄牌警告、通报批评、群众监督等有力措施,整掉了过去的脏乱差,治出了今天的精气神。经测评,贵州省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满意率达79.73%,较五年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通过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贵阳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称号,遵义市、凯里市分别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余庆县、荔波县、雷山县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以“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为抓手,创建文明单位。2008年,贵州省针对窗口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活动开展期间,采取重点突破、示范带动、考核督察、社会监督、群众测评等措施,不断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和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大力推行文明服务、微笑服务,全省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据介绍,几年来,全省共收到各类问题4199条,办结率达96.21%。经委托调查机构测评,公众对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满意度为85.49%。较三年前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全省66个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315个单位获得全省文明单位称号,621个单位获得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通过积极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贵州省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也得到极大提高,农村文明村寨不断涌现。据了解,贵州省已建成“四在农家”示范点15565个,覆盖全省8000多个行政村,1500多万农民群众成为创造文明、享受文明成果的主人。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贵阳市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创建网络格局,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贵州省正朝着打造农村千里文明长廊的目标迈进。
以建惠民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贵州省坚持把文明创建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资源向基层倾斜,尽最大努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列为全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加大了投入,并实行重点督办,为贵州省建设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乐园提供了保障。据了解,贵州省近年来组织实施了一批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文化家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内的文化惠民工程,改善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目前,贵州省县城以上的城镇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并建设完成15615个“农家书屋”。同时,通过中央资助“乡村学校少年宫”74个,省级配套建设50个,逐步解决了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建设薄弱的问题。全省各地还结合“我们的节日”和民族民间节日,大力开展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记者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