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也就进入了初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凉,部分地区已出现了霜冻。初秋时节的转折性天气变化,尤其是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不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会对交通、林业以及公众的生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据悉,冷空气与地形共同作用,河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霜冻。8月22日早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康保、沽源等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天气,其中尚义县最低气温为零下1.4℃,突破了8月当地日最低气温记录极值。河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张家口市9.8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受灾最重的为青玉米、马铃薯。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消息,受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未来两天,东北地区将降温4~6℃,局地降温幅度达8℃。同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山东半岛有4~5级西北或西南风。
气象专家提示公众需关注天气变化,适时调整着装,以防气温变化引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同时内蒙古、东北地区等地还应加强防范大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初霜冻等天气也会对公路、高铁运行等造成影响,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信息,做好防范措施。交通运输部也提示交通出行需谨慎。
9月我国大部地区也将进入秋收秋种大忙时节,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中获悉,江南、华南晚稻处于产量形成关键阶段,需重点防御低温、霜冻、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因此,气象专家提出防御重点,一是北方初霜冻偏早的地区在初霜冻来临之前,可采取喷施植物生长激素、施用农家肥、钾肥等措施,促进作物尽早成熟,避开霜冻危害;霜冻出现时,大田作物可进行熏烟作业,提升地面温度,水田作物可以水调温,减轻低温危害;
二是北方农区要加强秋收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促进产量形成,并抓住晴好天气抢收抢晒,确保及时腾茬;完成秋收工作的地区要及时腾茬整地,土壤墒情偏差的地区要做好抗旱工作,为顺利秋播做好准备;
三是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地区要注意雨后及时排除农田积水,散墒降渍,减轻土壤过湿对油菜播种的不利影响;
四是江南、华南晚稻产区要采取合理施肥、以水调温等措施防御低温、“寒露风”天气对晚稻灌浆的危害;
五是各地要注意防范局地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并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减轻危害。沿海地区要做好台风的防御工作,减少损失。

什么是初霜冻
初霜冻(primaryfrost)指的是:每年入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也叫初霜冻。初霜冻的出现日期明显地受纬度和地形的控制,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推移的趋势。
东北平原区,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较早,故初霜冻出现最早,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在9月上旬;华北平原和淮河流域,初霜一般在10月底,即"霜降"前后出现;淮河流域初霜出现在11月初,即"立冬"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初霜一般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出现;华南北部初霜在12月中旬,华南中部初霜在1月上旬;青藏高原地区初霜一般在9月上中旬。相对初霜冻来说,就必然会有晚霜冻,也就是每年春季前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也叫终霜冻。
在我国,受霜冻影响最严重的地带有两条,走向均为东北向。一条在固原-集宁-大庆一线;一条在湘西南-九江-南通一线。一般来说,山的北坡、西坡、山谷、洼地霜冻较重,海滨及山南坡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