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能力建设
郑国光对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管理作出具体要求和建议
9月25日,公共气象服务管理研讨班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矫梅燕出席了座谈会。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气象服务中心的主任,以及中国气象局各相关职能司的领导,就如何健全省级气象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推动公益服务和科技服务均衡、协同发展;探索分工合理、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气象服务机制;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核心能力建设,以及公共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郑国光说,党的十七大以来,气象部门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需求为牵引,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提高服务效率。气象部门按照气象服务队伍专业化、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机构实体化和气象服务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从国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或气象服务中心,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郑国光要求,一要牢固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气象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以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以预报和观测业务为依托,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式发展为途径,以提高服务的业务科技支撑能力和研究气象服务的社会链条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公共气象。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要打破属地化的观念;正确认识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的关系;要在公共气象服务的框架下,大力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精细化程度。
三要坚持科技驱动,努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能力建设上要下功夫,把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建设放到整个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当中通盘考虑,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研开发。
四要重视管理,使得气象服务管理要规范化,使公共气象服务得到可持续发展。
同时,郑国光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各省(区、市)气象服务中心和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要认真总结2008年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以来在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深入研讨新时期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战略问题。二是就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需要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有待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思考。三是要探讨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交流的机制和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问题。
矫梅燕强调,全国各省气象服务中心和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主任要通过座谈和交流,思考和谋划本省气象服务中心未来的发展问题。对内要“炼内功”,增强实力,提升业务能力、完善业务体系、提高科技水平、注重人才素质培养。对外要体现效益,面向社会、面向用户、面向外部,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体现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扩大覆盖面、提高满意度;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努力地体现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要正确理解气象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善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建立灵活多元的气象服务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解决气象服务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的矛盾问题。
矫梅燕说,要认清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任务以及未来发展模式,重点推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形成自上而下、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气象业务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各地的不同需求,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业务骨干的培养;要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气象服务中心、各省级气象服务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