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我国秋收秋种气象专题服务已于9月10日全面开展。目前,我国秋收秋种工作进展如何?气象条件对秋收秋种工作有何影响?随着汛期的结束,如何进一步科学开展农业生产?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为大家拉直心中的问号。
嘉宾: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 毛留喜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静
记者:9月10日,我国秋收秋种气象专题服务已全面展开。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秋收秋种工作的情况?
毛留喜:目前,秋收秋种工作正处于高峰期。据农业部统计,截至10月8日,全国秋粮已收获60.4%。四川、重庆、天津秋收基本结束;湖北和山东秋收接近尾声;云南大部地区水稻、玉米已收获;贵州玉米收获7成,水稻收获6成;北京和河南秋粮收获近9成、河北8成半、吉林6成、黑龙江和山西过5成。东北地区受前期降雨多、土壤湿度大、部分作物因台风倒伏以及霜期推迟等因素影响,秋收进度明显慢于去年同期。
新疆、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冬小麦处于播种出苗阶段。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油菜处于播种育苗期。9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小麦播种基本正常,其中西北地区东部接近常年,山东已播种22%,天津、北京和山西冬小麦播种过半,河北北部和西部、河南北部正在播种。新疆、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冬小麦处于播种出苗阶段。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油菜处于播种育苗期。
记者:随着秋收秋种工作的开展,请您介绍下,我国大部地区的土壤墒情如何?对秋收秋种工作有何影响?
毛留喜:9月份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黄淮大部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有效补充了耕地土壤水分,北方冬麦主产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为近三年来同期最好,对冬小麦适时播种十分有利,但华北、黄淮由于近期降水偏少,土壤墒情有所下降,河北西部、山西西南部、安徽西北部和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浅层土壤墒情偏差。根据目前统计,全国大部地区基本无农业旱情,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秋收秋种工作。
记者:刚才您提到农业干旱,您能介绍下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的区别吗?
毛留喜: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状态为特征,土壤墒情不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它的发生程度除了受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影响外,还与土壤性质、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生育期等有关。
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的指标不同、针对的影响对象也不同。气象干旱是引发农业干旱的最重要因素,具有先导性。农业干旱往往滞后于气象干旱的发生。如果发生气象干旱,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或采取其他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要,可以减缓甚至不会形成农业干旱。
记者:进入十月下旬,我国的主汛期也即将结束。那么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毛留喜:主汛期间大气环流活跃,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特别是雷电、暴雨、台风较多,随着主汛期结束,冷空气将变得活跃,气温骤降,与此同时秋收作物进入成熟收获期,秋冬种也将陆续开展,各地要抓紧有利时机进行秋收秋种。
近期受冷空气的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能有降水,利于增加土壤墒情,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有利,但华北、黄淮降水量较小,部分地区墒情仍可能偏差。
东北地区应抓紧抢收晾晒秋收作物,确保颗粒归仓;北方冬麦区要及时腾茬整地,确保冬小麦在适播期内播种;西南地区秋收进入后期,应抓住降水间隙,做好秋收工作;南方油菜产区要注意完成油菜的播种计划,冬麦产区要做好整地备耕工作。